来源: 作者:贵州博物馆-办公室 阅读:5133次 发布时间:2017-04-15
2017年4月15日上午,贵博讲坛第三期在贵州省博物馆学术A区二楼会议室举行。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秦大树教授以《从考古发现看宋代瓷器生产的贡御形式——兼谈贵州瓷器印象》为题,进行了精彩的讲演。本期论坛由贵州省博物馆陈顺祥馆长主持。陈馆长指出在我馆即将开馆之际,有幸邀请到秦大树教授,并对我馆工作进行指导;陈馆长还对秦教授的学术研究、学术成果进行了介绍。秦大树教授先后讲解了官方“置场”生产御用瓷器的贡窑--汝窑,承接官府订货的高水平民间作坊--定窑,官建、官管、官用的御用窑场--官窑,最后以贵州省博物馆馆藏瓷器为例,对我馆所藏部分瓷器的窑口、年代、定名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作出专业指导及评介。
讲演完后,秦教授与听众进行了互动交流,听众就感兴趣的陶瓷问题向秦教授请教,秦教授也一一进行了解答。
主持人贵州省博物馆陈顺祥馆长
主讲人秦大树教授
讲坛现场
陶瓷考古近年来发展很快,令人瞩目,今年十大考古中有三个陶瓷考古工作入选。经过多年的努力,在对某一个窑的基础研究、分期研究的基础上,能做一些管理体制上的研究。通过对一些重要陶瓷考古工作的收货,考古资料的深度解读和对应的文献,可以看出当时的贡御形式。
今天主要讲五大名窑,五大名窑是指盛烧于两宋时期(包括北方地区的金代)的汝、官、哥、定、钧五个制瓷传统或曰窑口。五大名窑之所以被人们关注和追捧,源于其精良的工艺和风雅造型与优美的釉色,其代表了文人士大夫阶层对清雅艺术追求。
通过古代文献的记载和大量的考古发现,可以看到,宋代贡御或贡官的窑场从生产性质上分为御窑和贡窑。
五窑中的官窑又可以称为御窑,是在北宋末期形成的一个特定的窑口,与一般的设官监烧并将部分产品供官府使用的贡窑属性概念有所不同。贡窑,也可以称为官窑的汝窑、定窑,部分产品为官方或宫廷使用,其他产品则面向普通民众,至少是不具有产品使用的单一性。汝窑的产品除了御用以外,也为文人士大夫所使用和追捧。是在政府采购的体制下由官府“置场”生产的御用产品。定窑则除了供官用和御用器物以外,产品又面向各阶层的民众,包括富裕的人群和最下层的普通民众,可以分成精细白瓷,中等的细白瓷和化妆白瓷等多个层级。
一、汝窑:官方“置场”生产御用瓷器的贡窑
梳理古代文献对瓷器的介绍,明初开始集中介绍一些窑,以《格古要论》为代表。明代后期,在文人士大夫清玩类、清赏类的著作中都会专门介绍瓷器,瓷器进入了收藏领域。明后期逐渐形成了宋代名窑的说法,汝窑也一贯位居名窑前列。可见,从明代后期人们对汝窑的追捧一直持续不断。由于汝窑生产的时间并不长,北宋末金军入侵中原时宫中所藏器物又大部分遭到破坏,因此南宋初年就已十分珍贵。南宋文献中称“近尤难得”应为不虚。据故宫博物院吕成龙先生统计,包括私人收藏的汝窑瓷器一共92件。
这些传世的汝瓷,釉色多呈天青或天蓝色,釉质光洁温润,匀净异常,堪称水天一色。经过科技分析,汝窑的釉是一种析晶分相釉,对烧成温度和烧成曲线有很严格的要求。传统认为汝窑瓷器胎质细密,呈香灰色。造型十分规整,制作非常精致。在装烧方法上。碗盘类器物主要采用“裹足支烧”的方法,其他的采用“裹足刮釉”方法,这是在宋金元时期,精致生产的一种方式。
汝窑是最早采用厚釉工艺的一种瓷器,厚釉工艺是青瓷生产几千年中最重要的技术革命之一。梳理青瓷发展的整个历史,前半段主要是在浙江东部的越窑,从夏商时期到东汉成熟瓷器的出现,直到唐代后期生产出秘色瓷。越窑影响到北方的耀州窑,北宋中后期耀州窑的生产技术传到了河南中西部地区的宝丰、汝州、登封、密县、鲁山等地,生产出刻划花的青瓷器。厚釉工艺影响到南宋官窑、南宋官窑又影响到龙泉窑。所以、龙泉窑在南宋后期至元代时生产出最为美艳的“梅子青”,把中国青瓷生产推向了顶峰。可见、厚釉工艺是汝窑在瓷器工艺上最为重要的里程碑贡献。
不列颠博物馆藏汝窑盘
1986年,在宝丰县清凉寺村发现了汝窑窑址。1987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宝丰清凉寺瓷窑址进行试掘,将该窑址确定为汝窑遗址。2000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再次对清凉寺遗址进行发掘。在清凉寺村内发现了生产天青色汝瓷的汝官瓷烧造区。2000-2002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此区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面积800多平方米,证明了这里是天青色汝瓷的生产区域。
2012——2014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为配合汝窑遗址博物馆的建设工程,又在周边地区开展了2次大规模的发掘。出土了大批遗物,特别是出土了大量的素烧坯和青釉瓷器。
(一) 通过考古发掘,使我们对汝窑本身的情况有了相当清晰的了解,同时对宋代官窑性质的窑场的组织、管理情况有了新的认识
1.汝窑瓷器的生产区域
经过长期的探寻和考古工作,在宝丰清凉寺窑址的IV区,发现了集中生产这类产品的地点。这个区域的产品几乎全部是天青色汝瓷,因此也被称为“汝官瓷生产区”。天青色汝瓷是这个区域的唯一产品,与清凉寺窑址这个巨大窑场的其他部分的生产情况有很大的差异。
汝官窑生产区出土窑具
2.汝窑产品的特征
根据故宫博物院和其他博物馆收藏的传世汝窑瓷器,可知古代被称为汝窑的器物是一类精工制作的天青釉瓷器。清凉寺窑址第IV区生产的产品与传世汝窑相符。正式发掘报告将此区的遗存分为两个阶段:汝窑的初期阶段和汝窑成熟期。
汝窑初期阶段的瓷器以青釉瓷为主,还有少量白釉瓷和黑釉瓷,天青色汝瓷极少。这个阶段的产品比大窑场的略精致一些。面貌与大窑场是一致的,因此初期阶段的遗存并不是真正的汝官窑。
清凉寺汝窑址出土初期瓷碗
汝窑成熟期的生产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此期发掘出土了各类瓷片50多万片,其中天青釉汝瓷器占99%。器物种类包括了日用的碗盘类,还有代表宋人精致生活的茶、酒、花、香器具。釉色以天青、淡天青为主。胎色以灰色、浅灰色为主。器物的造型都十分规整,装烧方法多以裹足支烧、裹足刮釉。在成熟期较晚的地层中出土了一些模范和一些素胎器物,说明开始出现模制成形和厚釉工艺。
3.汝窑的生产时间
在汝窑成熟期的主要遗迹一号作坊,发现了“元符通宝”和“政和通宝”各1枚。考古学的原则是以地层中出土最晚的东西作为断代依据。因此、汝官窑的烧造年代不早于政和年间(1111-1118年),停烧时间不会晚于北宋末年的靖康之变。
从文献出发,将汝窑的烧制上限定为政和年间也是比较合理的。释惠洪:《无学点茶乞诗》:“政和官焙来何处……点茶三昧须饶汝……”此诗中提到“政和官焙”,则诗成于政和以后。此时点茶最好的茶具就是景德镇的青白瓷和汝窑瓷器。
另外、根据《宋史》记载,政和四年(1114年)在汝蔡之间发现了大规模的玛瑙矿,如果按文献记载汝窑以玛瑙入釉,则其出现的时间应晚于政和四年。在2012年、2013年的汝窑第IV区发掘中的确发现了大块的玛瑙矿,证明确实如史料记载的那样,用玛瑙入釉。
综上所述,真正的汝窑(或曰汝窑的成熟阶段)是从政和元年——靖康二年(1111年——1127年),最多只有17年的烧造时间。时间短、产量少、自然很珍贵。
汝窑素胎菱口洗
(二)通过对考古资料的研读,我们可以就汝窑的贡御制度进行初步的讨论
1. 北宋时期从官营手工业向政府采购制度的嬗变
早期宋代的官窑是由监官来进行管理的,管理方式是由政府提供生产资料。随着社会生产不断发展,产品更加丰富,宫廷和官府也需求更多的来源,官作无法满足需求,便通过市场购买获取。早期是征敛、强制购买的方式,北宋后期由强制购买转向市场购买。这种制度大约始于神宗时期,被认为是一种良法,在哲宗时推广应用,并在北宋晚期至南宋一直施行。
2. 汝窑是发达民窑中成长起来的贡窑
汝窑正是在北宋后期政府的供送体系发生变化后,在接近都城附近的汝州,依托此前就形成的制瓷优势技术,以承包购买的方式建立的一个供宫庭和官府用瓷的窑场。
3. 针对汝窑的政府采购可能采用了官府“置场”,承包购买的制度
根据文献记载,汝窑的承包购买应该有专门机构和人员负责,用“置场”的方式进行生产。在大窑场中专门分离出一个区域,并且只生产精工制作的天青釉瓷器。表明这个窑的生产目的已完全不同于清凉寺窑其他区域的以商品生产为目的的其他窑户,具有生产某种订货的专一性。
4. 汝窑贡御制度的具体方式
现在从文献上尚不知汝窑得到政府定单的作坊的管理形式,但其产品由官府派人挑选出好的、合格的以供宫廷用和官用。典御使或奉御使捡选合格、优质的器物后,剩余的产品可以出售。 所以汝窑的产品并不是只有宫廷使用的单一性,还是具有一些商品生产的性质的。
二、定窑:承接官府订货的高水平民间作坊
定窑是宋元时期贡御时间最长、文献记载也最多的贡官、贡御窑场。
1.文献记载
以水邱氏墓、埃及福斯塔特(Fustat)遗址出土的一批带“官”字款的白瓷器来对照《宋会要辑稿》食货五二之三七载:
“瓷器库,在建隆坊,掌受明、越、饶州、定州青州(疑衍)、白瓷器以给用。……真宗景德四年(1007)九月,诏瓷器库除拣封椿供进外,余者令本库将样赴三司,行人估价出卖。其漆器,架阁收管,品配供应,准备供进及榷场博易之用。” 鉴于《会要》属官方文书,这条记载充分表明了定窑瓷器是向中央政府供奉的。并且除了供宫廷、官方使用,一部分赞起来,一部分可以出售、一部分和辽做榷场贸易。所以带“官”字款的瓷器在各地都能见到,这与瓷器库的特性有关。
埃及福斯塔特(Fustat)遗址出土定窑“管”字款瓷片
水邱氏墓出土白瓷
2.贡御的产品
最令人瞩目的是“尚食局”“尚药局”款瓷片的大量发现。2009年的发掘,出土的70余片带款瓷器内,其中一部分带有“尚药局”、“尚食局”字样。但根据出土地点的不同,可以区分出来用于贡御用的高档的带“尚食局”款的器物,主要出土于涧磁岭和北镇村;而出土于涧磁西和燕川、冶北的带“尚食局”款的瓷器制作粗糙,质量低劣。可能是民间仿品
“尚食局”款和“尚”字款瓷片
“乔位”款瓷片的发现亦引人注目。该瓷片出土于涧磁的北宋晚期地层,可判断是最高级的民间用品。
在涧磁岭B区相当于一个作坊的不大范围内的同一地层中,既发现了带有“尚食局”、“尚药局”款的官用瓷器;又有当时供京城民用的质量最好的“乔位”款瓷器;还有较粗的化妆白瓷。说明这个作坊一方面承接官府的订货生产贡御瓷器,同时还生产高档的民用瓷器和一般的粗制产品,可以看出这是官府向生产水平很高的作坊定制产品的机制。
三、官窑:官建、官管、官用的御用窑场
官窑是在北宋末期形成的一个特定的窑口,与前述的设官监烧并将部分产品供官府使用的性质上的官窑属性概念不同。
1. 官窑的文献记载
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29,“窑器条” :“宋叶寘《坦斋笔衡》云,……政和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中兴渡江,有邵成章提举后苑,号邵局,袭故京遗制,置窑于修内司,造青器,名内窑,澄泥为范,极其精致。油色莹彻,为世所珍。后郊坛下别立新窑,比旧窑大不侔矣。”
通过文献可以看到:
① 官窑是由官府亲自设立并掌管的窑场,其产品应主要为宫廷所用和国家重大典礼上使用,所以又称“内窑”。
② 考察其他文献,可知官窑的生产方式为宫廷制场,内府制样,民匠造器,士兵供役。
③ 官窑共有3处,即北宋官窑,南宋官窑(修内司官窑、郊坛下官窑)。
④官窑的产品是青瓷器,用澄泥为范制成,质量很高。有一部分仿青铜器的礼器,用于祭祀等典礼。
2. 修内司官窑的发掘
1998年,1999年至2001年,杭州市文物考古所对窑址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发掘。发现并清理了3座龙窑,4座小型馒头窑,10个作坊和料泥池,拉坯用的辘轳基座,釉料缸等遗迹,还在窑址旁边发现了采掘瓷土的矿坑,尤其重要的是发现了24个专门填埋瓷器的坑。此窑生产的都是国家礼制性活动使用的器物。
老虎洞窑H2、H3
3. 老虎洞窑所反映的官窑生产体制
①老虎洞窑址中发现的南宋时期的作坊都质量极高,全部用质地细密的灰砖砌建并铺地。这种情况在全国各地发掘的古代窑址中绝无仅有,体现了皇家气派,说明官窑官建的性质。
② 御窑最重要的特点是官建、官管、官用。南宋时期的器物极少出土于地层中,而是集中出土于24个瓷片坑中。瓷片坑里的器物不是废品、是次品,可以使用。
③ 在生产中还有法式。文献记载的“澄泥为范”也是非常正确的。既然模制成形既不经济,又不方便,用范制器的原因就只能是为了达到尺寸上、器形上的一致和规范。
从老虎洞窑址发现的这些情况看,这个窑就应当是文献记载的修内司官窑,性质是专供御用的御窑,所生产的器物主要是用于国家礼制性的活动。
老虎洞窑址边部的瓷片坑
四、 贵州省博藏瓷器解析举偶
1.《贵州省博物馆藏瓷器精品集》中的几件青瓷器都应是洪州窑的产品。洪州窑位列唐代六大青瓷窑,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在唐代被明确指认为“名瓷”,有着相当的影响和较高的知名度。洪州窑在西南地区的大量流行值得关注。
2.从我馆所藏的宋代瓷器引申,进行宋代墓葬中随葬品及观念的介绍。其主要特点是:数量较少;种类丰富;地方特点明晰。总体上表现出对礼制性的随葬品的忽视和一些个人喜好之物的出现。主要有三类:(1)盟器神煞,(2)宋人所说的“明器”,(3)墓主生前珍宝玩好。
3.对我馆所藏部分瓷器的窑口、年代、定名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作出专业指导及评介。
青瓷虎子·西晋
青瓷四系罐·东晋
青瓷褐彩四系带盖罐·东晋
问答
Q
1.最近评选出的201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中,有三个是陶瓷考古中的瓷器窑址发掘,这是否意味着陶瓷考古中的瓷器窑址发掘是当前中国考古的热点?陶瓷考古今后的发展趋势在哪?
A
这几项陶瓷考古发掘的确很重要。近年来陶瓷考古工作持续开展,通过对古代手工业的研究来了解当时的社会生活、管理体制等诸多问题。当前陶瓷考古的成果都是至少五年前发掘课题所规划的考古发掘计划的收获。陶瓷考古需要大范围的发掘,才能更好的说明问题。现在陶瓷考古使用的方法先进,付出更多的努力,关注的问题也更多。
Q
2.宋元时期,西域对中国的称呼有Cina、Cathay和Taugast三种,其中Cathay和Taugast更为常用,为何西方用Cina指代瓷器?
A
cina主要是东南沿海到欧洲使用的词汇,而cathay是草原丝绸之路使用的词汇,瓷器沿海路去西方,所以用cina指代瓷器,另欧洲市场其实很多都是日本的外销瓷,但中国名气大,所以瓷器用cina一词来指代。
Q
3.对于宋代五大名窑中的钧窑,尤其是官钧的年代是否有不同的认识,学术界是否存在争论?
A
这是近20年来古陶瓷研究的学术争论点。西方学者根据其厚重的造型,首先提出来应该是元代的。考古发掘证明民钧窑日用瓷可到北宋末期,而官钧越来越多的资料证实时代较晚,应为明代。
现场观众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