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期:纪要||让博物馆赋能美好生活

来源: 作者:贵州博物馆-办公室 阅读:4458次 发布时间:2020-08-27


安来顺先生首先对前来聆听本次讲座的各位观众表示感谢。大家能在周末听讲座,证明了贵州省博物馆已成为市民文化、艺术、科学、知识汇聚的中心,特别受鼓舞,首先要祝贺贵州省博物馆荣获2020年度全国十大展览陈列精品。这是贵州省博物馆整个团队在观众的大力支持下通过不懈努力取得的杰出成绩。1995年时,安来顺先生来到贵州,在苗族村寨从事民族文化保护工作,人生中最美好的一部分留在了贵州。这么多年过去了,还是经常的回忆起在贵州做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的岁月,我们今天的博物馆——无论是哪种形态存在的博物馆——都能带给百姓幸福,而不仅仅是曲高和寡的象牙塔。

image.png 

贵州省博物馆申报第十七届(2020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海报

一、当今作为公共文化机构的博物馆日益到关注

当今博物馆越来越多的受到百姓关注,到政府支持。和大家分享几个数字,1975年,世界各国登记注册的博物馆总数为25,000座。2012年,达到55,097座(对202个国家的统计)。现在全世界博物馆数量最多的国家是美国,12,000座,全年观众8.5亿左右(20132014年统计)。法国有近万座博物馆,但因为其执行严格的博物馆登记制度,故正式登记注册的博物馆有3000座左右,每年四分之一的法国人走进博物馆。目前,全世界共有博物馆约9.2万座,其中80%以上博物馆的历史不超过40。从全球范围看,博物馆是朝阳事业。

将目光转回国内,中国全国登记博物馆数量,20082970座;20175136座;20185354座;2019年增至5535座。平均每三天有两座博物馆建立。中国国有博物馆藏品近3600万件 (截至2016年),年均举办展览2.5万项(20192.86万项),年均接待观众超过9亿人次(20179.7亿;2018年首破10亿人次,201912.27亿人次)。年均举办教育活动20余万次。我们说博物馆越来越受到社会普遍关注,是有这些数据作为支撑。最近这几年博物馆与媒体合作的项目受到关注,特别是《国家宝藏》和《如果国宝会说话》2017《国家宝藏》获得中国电视剧最高奖项白玉兰奖,证明了社会公众需要这种跨界合作,同时,也证明了博物馆提供这样精神文化产品的合作还是太少了。今天我讲的题目,更多是一个博物馆业界的题目,目前中国博物馆从业人员16万人左右,一次博物馆公开课,观众量110万人次。20世纪90年代初,我在大英博物馆实习,那时世界各国博物馆都面临政府经费的压缩,条件比较艰苦,和今天的博物馆不同。

image.png 

image.png 

二、博物馆:不断进化的社会角色

公元前5世纪希腊雅典的奥林巴斯神殿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博物馆雏形之一英语博物馆museum就来自于希腊文缪斯女神一词15世纪,随着地理大发现,西方个人收藏越来越多,探险家带去欧洲的物品越来越多,有些收藏者将收藏品放入展橱,供大家看,成为奇珍异宝的收藏室,这种收藏室只有少数社会精英才能参观。

image.png 

世界上最早的博物馆:奥林巴斯神殿(初建于公元前5世纪,1872年重建)

随着博物馆发展,核心功能也不断进化,这些功能可以列出十项乃至二十项,其中保护、研究、传播这三项功能是最基础的,支撑了博物馆这个机构。保护包含了保存和修复等,研究主要是对馆藏文物的研究,传播中最主要的是陈列展览和宣传教育活动。到了今天,博物馆如何更加紧密的走向社会。在此过程中,博物馆投入了人力资源、财力资源和学术资源,中间的手段是展览和教育,产出满足了观众和潜在观众的需求。通过这种投入,来满足人们的需求,这就是今天博物馆最基本的投入产出结构。博物馆是一个分享学术、传播知识的地方。

国家典籍博物馆做过一个介绍甲骨文的展览,甲骨文学术地位重要,但对于一般群众来说,过于学术,难以理解,为了让普通观众更好的理解甲骨文,国家典籍博物馆做了一个“姓属林”,观众可以找到自己姓氏的甲骨文对应文字,拉近了普通观众和甲骨文之间的距离。这样促进观众对甲骨文的兴趣,由此看到了博物馆对传播的努力。

image.png 

法国国立人类学博物馆做了一个基本陈列,就是回答哲学中最基本的三问,我是谁我从哪来我到哪去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涵盖的内容跨越了各个学科。今天的博物馆更加关注社会人们对博物馆的期待。

三、博物馆:面临全新的内外部环境

博物馆处于文化一体化与多样化之中,并且交织在一起,如贵州这样多民族交织的区域,既有高层次的科学技术,又有非常质朴的农耕文化,多种多样的文化形态并存并和谐相处。这是贵州省博物馆作为公共机构、文化机构需要阐释的。

博物馆处于与人民生活品质的紧密关联当中,博物馆是老百姓的,博物馆只是文化财产的看守者,我们拿的工资是纳税人提供的,博物馆对老百姓日常生活需做出贡献。

博物馆处于公众对其社会角色新的期待当中,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博物馆需发挥更积极的角色,让传统文化保留下来,博物馆不仅解释文化,更有保护文化的意识。

博物馆处于信息通讯技术日新月异的环境中,数字技术进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博物馆面对如此情况,应当如何应对。

博物馆自身也在发生变化,第一,收藏从单一物质文化到物质和非物质文化,这点在贵州省博物馆体现非常明显,如贵州省博物馆非遗剧场,这些在以前进入不到博物馆体系。第二, 博物馆研究从学院式单一学科研究发展多学科的信息诠释,这其中有一定的区别,不仅教育是研究,展览、文保也是研究中的一部分。第三,陈列展览是博物馆传播的最重要手段,从相对单一的参观体验发展到多样并存参观体验(沉思式、主题式、环境式、互动式、系统式),贵州省博物馆基本陈列就是多重式的参观体验。博物馆有些时候需要热闹,但不仅仅是为了热闹而热闹,有些需要给观众一个沉浸式的体验场所。外部的环境在变化,博物馆也在变化。传播教育也从教化式变为互动式。

有位学者曾提出,公众对博物馆的不满意或不满足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博物馆与群众日常生活的关联很少;二是博物馆基本不变化,群众缺乏不断走进博物馆的充分理由;三是博物馆只发表权威性声音,基本不关心群众在想什么;四是博物馆不是鼓励创新的场所,很难让群众自我表达,或者为历史、科学和艺术做出自己的贡献;五是博物馆通常还不是一个舒适的社交场所。

由于这样的情况2019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设立为“作为文化中枢的博物馆:传统的未来”,2020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设立为“致力于平等的博物馆:多元和包容”,这就是要尝试解决这些问题。

image.png 

image.png 

四、面对如此情况,今天的博物馆如何赋能我们的美好生活

1.储存和共享开放包容的集体记忆

博物馆向文化记忆开放的时候,要更加包容,而不是只选择一点,如美国西部博物馆,美国历史很短,浓墨重彩的一篇是西部大开发,这个博物馆选择了一个所有群众都能接触到的——66号高速公路,这是一个美国大众绕不过去的历史记忆,表现美国普通人生活的艰辛,而不仅表现社会文化的尖端,这样的历史和记忆才是鲜活的。

image.png 

巴黎一个历史博物馆,呈现了法国国王、高级公务员、普通大众的生活场景。所以说,用多元的视角表现城市记忆,这样才丰满。

台湾省曾经做过一个百年生活技艺展,其中有一个电话亭,用打电话这种方式,旁边配一个说明牌,可以对着电话报一下自己的身份,在8分钟时间内讲一下自己特别的记忆。这与民族学社会调查随机抽样相契合,这拉近了大众和博物馆之间的距离。

image.png 

内蒙古博物院做过一个项目,教育蒙古族小朋友蒙古式摔跤的规则与理念,蒙古包的制作。这样成本非常低,但对于留存和传播民族文化非常重要。现在最早的共享单车已经进入了博物馆,这是非常重要的社会记忆。

image.png 

南京博物院做过一个表现春节的展览,社会反响强烈,很多市民将自家旧物件捐给博物馆,社会各阶层、年龄段的观众都能在此找到自己的社会记忆,表达了博物馆对今天人的关注。

英国20世纪8090年代最活跃的一个文学家,大英博物馆本打算将其手稿进行收藏,但她用电脑创作诗歌,为此大英博物馆收藏其几万封电子邮件。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设计博物馆中专门展出了微信界面,此博物馆认为微信是非常重要的人类记忆。今天的博物馆要收藏和共享更加开放、更加包容的集体记忆。

2020年,中国面对新冠疫情217日空军运-20飞机向武汉驰援人员和物资,特别“运-20机票”温暖了亿万人,现在此机票被中国军事博物馆所收藏。由此可以设置若干话题,如机票独特的创意与217日武汉危情的关系;对于医疗队员,该机票与其他机票相比的特殊意义(设计的角度,精神的角度,纪念的角度);对于空军飞行大队,通过这张绝无仅有的机票要表达什么(对疫区潜在危险的担心,对平安抗疫的祈愿,危难时的战友深情)。博物馆解读这张机票,绝对不是将其作为一个设计来进行解读,而是有各种深层次内涵。

image.png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和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联合主办的“窗口2020——疫情时期图像档案展”,这些照片中既有20奔赴武汉又有百姓居家隔离既有医务工作者奔赴医院又有各种防疫物品

由此可见博物馆收藏的记忆不仅是特别伟大的时刻还包含社会方方面面的记忆

2.创新跨学科跨领域的传统文化阐释

文化方面,西方收藏东方文物最丰富的博物馆是法国美博物馆,其内收藏的中国文物大多为掠夺而来,且现阶段对其所藏的中国文物保存状况一般。此博物馆做过一个名为“茶”的展览,进到半地下的临时展厅入口处,在展厅门口小的屏风里面,除了展示传统茶具外,还展出了一个保温杯,要知道,只有中国人喝茶才有用保温杯的习惯,由此可见,此博物馆对中国人细节的关注。接着是红茶与绿茶的饮用体验,其次是茶叶实物与茶树照片对应的展示,这些照片都是摄影师的艺术作品。再往内才是陈列展示,在西方基本陈列一般可以拍照,而临时特展则不能拍照,所以在此没有展示其展览主题的照片。在此展厅出口处,有模仿贵州少数民族人物服饰形象造型。这由艺术展览深化到社会生活展览。

image.png 

在自然科学方面现在强调艺术与科学文化与科学如何融合阐释哥本哈根大学医学院在肠胃医学领域具有世界顶尖水平哥本哈根大学医学博物馆做过一个“留神肠胃”的展览,荣获UMAC 2018大奖提名,这是一个综合了科学、艺术和历史的实验性展览考察了心灵和肠胃之间的关系包括其中的数万亿微生物。展览历经两年的研究和策展过程。该展览汇集了长期以来所试图理解和干预心灵与肠胃之间的关系、情感与消化之间的关系以及尖端的生物医学研究并包括科学、医学和个人经验展品来自从医学博物馆收藏、实验室的试验仪器以及个人的故事。

image.png 

在艺术方面,现在有个误区是“为了艺术而艺术”。多伦多大学艺术博物馆做了一个“睡眠艺术”展览,不落窠臼,荣获UMAC 2018大奖提名,各种因素都会影响人的睡眠,艺术博物馆做睡眠的展览,用话题来阐释这一主题。如睡眠处于危机之中吗?展览用五副有代表性的艺术品,以批判性的想象,揭示由于经济、社会和技术变革产生的文化焦虑造成的睡眠生物功能崩溃。艺术家们采用物质、美学、生存、政治等方式,表达了对睡眠作为紧迫的文化问题的关切。其创意之夜活动,将晚上分为“做梦还是不做梦”“思考还是不思考”“睡觉还是不睡觉”三个阶段。表现的是社会各方面,但载体是艺术。

image.png 

3.服务多元化社会群体的理解与和谐

今天博物馆要给不同的群体给予文化服务,2012年到2013年,与台湾历史博物馆进行过交流,对方讲到展览中与小朋友进行交流的难点,小朋友天性活泼,为此,台湾历史博物馆做了一个小卢浮宫展览,做了一个四分之一大小的各项卢浮宫复制文物,并用专项语音讲解。除了面向小朋友的展览外还有专门面向老年人的展览博物馆馆长一笔一划辅导一位老奶奶临摹的画作

image.png 

法国卢浮宫博物馆里面有各种美术发烧友,博物馆给他们提供交流平台,让他们对美术作品进行欣赏交流。有一位从事博物馆教育的学生,在展厅中第一课是把眼睛蒙起来在展厅活动,以此体会盲人在博物馆中的感受,虽说盲人不是主流观众,但他们对博物馆的需求与健康人是一致的,博物馆需要为他们服务。

image.png 

丹麦国家博物馆亚州艺术展中,不但展出了古典高雅的各项艺术外,对Cosplay这种非常年轻人群所喜爱的活动也有展示,以此向观众传达一个信息,博物馆对各项文化都有所接受。

博物馆如何与社区建立心灵上的沟通日本国立九州博物馆是新建的,建筑风格很现代,其序厅放了一件宗教艺术品,每年祭祀活动时,将其抬出去参与活动,活动结束后将其抬回馆内。这样拉近了博物馆与社区的关系,博物馆是活的,是社区大众精神活动的一部分。九州博物馆还有“后院之旅”这一活动,邀请社区大众观摩博物馆内部工作的过程并进行交流,由此让社区大众产生博物馆是我的这一认识,其馆长为了这一活动,用了几年时间才推动下来,难度很大。

image.png 

在另一博物馆有一个讲衡器量器发明的展览其主题很枯燥但展览与大众的生活大众的视角建立了密切联系序厅采用壁漫画的形式将衡器量器融入生活。在过渡厅,有一个34分钟的视频,展示了一个家庭主妇烤面包,唱的内容上有“加一勺盐,放一勺油”等,将科学融入了生活,并进行展示。

image.png 

法国工艺博物馆做过一个“伟大的法国工匠”展览,选取了法国最有代表性且最有贸易价值的工匠大师,这是法国一个全国性的项目,同时展览融合进来了摄影师、民族学家、社会学家。序厅和尾厅融合在一起,用精美的照片展现了一双双工匠的手,很有震撼力。在展厅过道有意布置比较暗,地面用硬质材料铺设,走的时候有车间的声音,走过去是博物馆所收藏各种工具的展示,此后有一个六块屏幕的放映厅,其中一块屏幕始终不离开工匠的脸,将展览主题与社会环境放在了一起。展览期间有各种活动,如博物馆馆长分享创作思路,工匠来博物馆与观众互动,相关展示内容进入高校设计系教学中。从而做出一个具有社会、经济、文化等各项意义的展览。

image.png

在另一个展览中展示蒙古包外面有一个卫星接收天线,蒙古包内部有电视,由此引发了观众对现代文明对传统生活方式带来影响的思考。博物馆通过这种策展方式,告诉大家这样的文化其前景可能到哪去。

image.png

美国一个印第安主题展览题为我们的生活Our Lives),讲解员就是印第安社区的印第安人他讲他们民族文化的感受和其他人来讲这个展览的感受不一样

4.以藏品、展览知识创新助推新文化

法国国家纺织博物馆主办过一个“让时尚再时尚 1700年至1915年”展览,其展览聚焦当前时尚的历史渊源,在此过程中,所有的观众都成为基于自己传统文化进行艺术再创作的工匠。

米兰有一个设计展览在此展览最后一部分有一个“下载设计”的多媒体互动,可以下载素材并上传自己的设计。

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做过一个“好奇乐园”项目,其中设计了一种卡片,在博物馆任何终端中插入卡片可将其在博物馆所有互动的项目都存储进去,在世界各地的电脑上扫描此卡片,都能继续进行这些互动。

在此,用海伦·凯勒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的一段话进行结尾,“在能够拥抱光明的第二天……这一天,我将要浏览这大千世界的过去与现在。千万年的历史变幻至今,我想看看人类在这长河之中发展进步的奇观。如此多的东西,怎能将它们压缩在短短一天之内?当然是通过博物馆。”

问答

:现代国内博物馆与国外博物馆差距在哪?如何赶上?

:这些年中国博物馆进步最快的是教育领域,以陈列展览为基础延伸出的教育功能。在硬件条件上,中国博物馆远远超过了西方博物馆,但在策展理念,特别是多学科交叉策展方面需要向西方学习,希望策展人的学科能更开放。

:观众如果不了解博物馆时,如何了解博物馆。博物馆如何走入不了解博物馆的人群中?

:当前的博物馆界,使用各种公共传媒手段,让不了解博物馆的人群了解博物馆,做的工作很充分。博物馆走出来,比观众走入博物馆要难的多,因为博物馆的文物要离开库房、展厅,要求比较多,但这不影响博物馆与学校、社区企业间的互动如搞一些传统文化社区展示以博物馆独有的物质非物质文化让大众了解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本次新冠疫情是博物馆变危机为契机的重要机遇中国博物馆开展线上展览50亿人次的浏览量,让博物馆走进数字信息中。通过网上阅览博物馆,舒缓社会大众的紧张情绪。博物馆网站展示要在线上增加高品质的内容,而不仅仅作为一个宣传展示手段。

2008年至2019年,中国博物馆数量翻番,地域是否均匀?在国家层面上,是否会考虑博物馆的地域均衡?

:在世界范围内,中国博物馆数量的增长速度没有其他国家可以相提并论,在地域分布上,正逐步趋向均衡。特别是博物馆题材类型上,近些年,非国有、行业博物馆增加更加明显。各地博物馆资源禀赋不一样,由此造成博物馆资源地域上不平衡,但在国家层面上,不会对此做强行改变。

:博物馆展示的内容是否有变化?

:近年来,中国博物馆内容品质提升很快,更多的从文化角度上进行阐释,跨界、跨省的展览交流等,从单纯的“晒宝”到文化展示的变化,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受众的展览越来越多。

:在县域资源、经济条件下,如何把博物馆搞好?

:这也是现实问题,如以往县级政府不注重博物馆,而现在文化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县级政府有了建立博物馆的冲动。如果地方资源禀赋可以支持不同类型的文化场馆,可以建各种文化场馆,且突出各自特色和定位。其中博物馆的特征是这个地方历史文化的见证物和见证资料,而档案馆、方志馆则是经过加工编撰后的资料,有所不同。

:如何把博物馆的资源更多的辐射出去,面向基层?

:关于博物馆与社区的问题是一个大话题,有很多实践,如“流动博物馆”,对展品进行数字化扫描,带一些复制品、重复品,用博物馆大篷车到社区、村寨。在社区方面,城市方面可以和当地艺术家、艺术爱好者、社区工作者共同策划,根据市民需求开发相关交流活动。

总结

李甫副馆长指出今天听众都十分专注认真聆听安来顺主席的分享我是谁我从哪来我到哪是博物馆要解决的问题,博物馆不仅是博物馆人的博物馆,更是公众的博物馆,希望大家能为贵州省博物馆的发展,向我们建议和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