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作者:贵州博物馆-办公室 阅读:4150次 发布时间:2018-09-05
概览
今天是贵博讲第十五期坛。这次的主题:“中国博物馆目前所面临的挑战及机遇”,最近十年是博物馆大发展、大繁荣的时期,邀请嘉宾是广东省博物馆馆长、党委书记魏峻同志,讲述——他带领广东省博物馆这些年所作出业绩的一个集中体现。我们用掌声对魏峻馆长的到来表示欢迎、为他今天辛苦、精心的准备讲座表示感谢!下面有请魏峻馆长给我们做讲座。
▲贵州省博物馆陈顺祥馆长主持讲座
讲演
▲主讲人广东省博物馆魏峻馆长
感谢陈顺祥馆长,感谢贵州省博物馆能够给予我这样一个机会和大家交流。今天我所要讲的题目是《守正创新:中国博物馆的现在与未来》,我将分享5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博物馆面临怎样的挑战;第二,中国博物馆在21世纪面临的机遇以及这些机遇对中国博物馆发展产生的影响;第三,中国的博物馆应该如何守正;第四,中国博物馆又当如何创新。因为对于中国博物馆而言,我们如何实现弯道超车,甚至换道超车,创新就是特别好的驱动力;第五,关于中国博物馆未来发展的几点思考。
一、当代博物馆新挑战
2016年,在深圳召开了一次重要的博物馆会议:国际博物馆高级别论坛的会议,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导的一次高等级博物馆研讨会。会议议题包括“新兴博物馆的创新、形态和挑战”、“战乱时期的文化遗产保护”、“博物馆的责任及从业人员的道德与技术标准”及“博物馆、收藏品及文化资产方面的公共政策发展”等热点问题。大会在闭幕式上发布的《关于博物馆和藏品的深圳宣言》,该宣言一共涉及到4个部分共计24条,主要包括:博物馆及其藏品和运营模式的多样化;在战争与冲突时代博物馆在保护遗产方面的作用;博物馆的责任-关于博物馆、专业人士以及社区参与的道德标准、职业标准和技术标准;以及开展更广泛的国内和国际合作等。不过,这次大会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是研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次大会通过《关于保护与促进博物馆和收藏及其多样性、社会角色的建议书》。这个UNESCO历史上第二个有关博物馆主题的文件中提出当代博物馆发展面临四个方面的挑战。
第一个是全球化。全球化是政治经济领域的大事,是当今世界不可逆转的一种趋势。全球化给博物馆的发展带来的挑战,一方面是使得世界各地的文化联系更加紧密、交通更加便捷,了解世界各地博物馆的资讯也更方便,这些是有利的一面;而另一方面则是全球化让不同区域的博物馆同质化发展问题更加凸显,观众眼界提升、博物馆展陈方式近似,都会让观众质疑甚至批评博物馆的服务和运营水平。
第二个挑战是博物馆与经济及生活质量的关系。博物馆如何发挥社会作用、如何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好的实现社会效益,这对博物馆是非常重要的事。在现代社会中,博物馆对于改变一个区域或者一个社区居民的经济和生活方式往往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美国博物馆联盟发布的“2018博物馆事实”显示:2017年,全美国的博物馆参观人数达到8.5亿人次,数量超过游览主题公园和关注体育赛事的人数,2万余家博物馆共为教育活动投入经费20亿美元;与此对应,美国博物馆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70余万个,为国家经济贡献500多亿美元。如果这样计算经济效应,2017年进入中国博物馆参观的9.4亿人次观众同样能给社会贡献巨大的经济效益。
第三个是博物馆的社会角色。这方面的挑战强调的是博物馆如何在实现社会和谐、更好发展等方面发挥自己的作用,包括关注弱势群体、吸引更多的公众和社会资源参与博物馆的运作和服务。2000至2018年间的十九个国际博物馆日主题设定中,有八个与博物馆的社会角色有关。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超级连接的博物馆:新方法、新公众”,同样关注的是博物馆的社会角色定位问题。从国际博物馆日主题的变化,不难看出国际博物馆界对于博物馆社会角色认知的演变,这是一个不断深化和提升的过程,也决定着博物馆的未来发展方向。
第四个是博物馆跟信息与通讯技术(ICTs)的关系,即有哪些现代的科技博物馆可以用起来?这些可以用的科技怎样和博物馆业务相结合?数字化技术、多媒体技术、现代的网络通讯技术等在博物馆中运用已经较为普遍,比如微博、微信、三维扫描、激光建模、AR、VR、物联网的FID、触摸屏、视觉的导览系统等。对于这些网络和信息技术的运用,我的建议是博物馆应该尽量选择成熟的技术系统,选择那些维护更为简便的设备,以及耐用性更好的成熟ICTs产品。因为先进设备的更新迭代速率快、后期维修成本高,所以我们怎样去选择新技术,怎样让观众在博物馆中体验技术给世界带来了的变化、便利和变革,同样是博物馆所面临的挑战之一。
二、中国博物馆新机遇
进入二十一世纪,特别是博物馆免费开放政策实行以后,中国博物馆一直处于高速发展通道中,博物馆数量和观众人数不断增加。博物馆数量由2007年2400家,增加到2016年的4873座。博物馆参观人数也由2007年2.56亿人次增长到2017年的9.72亿人次。最近十年中,我国博物馆的数量翻了一翻,博物馆参观人数增加近4倍。
时代赋予中国博物馆的发展机遇主要包括:
(一)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
自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对博物馆事业的关注不断增强。十八大选举产生的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就曾集体参观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习近平总书记不仅亲自到很多的博物馆去参观指导,而且多次在博物馆中接待外国元首,比如特朗普来中国时去的是故宫,莫迪来中国去的是兵马俑和湖北省博物馆。而在2016年的国际博物馆高级别论坛的开幕式上,刘延东副总理宣布“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的一个基本国策”;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上海主会场活动中,国际博协主席苏埃•阿克索伊派特使参加活动并宣读贺词,说“中国博物馆现在已经成为全世界博物馆发展的中心和热点”,这样描述也说明中国博物馆目前在整个世界的博物馆体系中,已经处于非常热点的地位,也代表中国博物馆发展的效能和前景被各方看好。
(二)政策体系逐渐完备
国家文物行政部门不断推进博物馆在技术上、理念上的各种试点,并出台了很多法规和政策,比如2015年实施了《博物馆条例》,现在已有相关部门在推动将《博物馆条例》升级为《博物馆法》了。关于博物馆未来的发展问题,国家文物局也正在考虑出台《中国博物馆改革发展指导意见》这样主题的文件,这些做法代表着有关中国博物馆的政策体系在逐渐走向完备。
(三)博物馆活力显著
从观众量来讲,故宫博物院年均参观人数1500多万人,这还是进行观众流量控制后的结果。即使不算故宫,国家博物馆的观众数去年也排到了全球第二位,只比排名第一的卢浮宫少4万人次。虽然参观人数不是博物馆影响力的唯一指标,但从近年来中国博物馆的展览、教育活动的开展情况看,博物馆所表现出的社会影响力与活力较以前大大增强了。
(四)社会关注日益增长
以前大家觉得博物馆没有多少吸引力,有些博物馆门庭冷落,但是现在你们看看,去博物馆的人越来越多,特别是去年国家宝藏播出以后,节目中的那些博物馆立时形成参观热潮。另外,像《假如国宝会说话》以及前段时间引起争议抖音视频-文物戏精大会的红火,也从侧面反映出社会对博物馆的关注度越来越高。
现在,中国博物馆的观众数量逐年攀升,对于省级以上博物馆来说根本不愁没有关注,现在愁的是参观人数太多。所以,社会关注度不断增长也可能给博物馆带来快乐中的烦恼。
三、何以守正
讲完挑战和机遇,我再谈谈博物馆如何守正,即应该坚守什么样的根本。守正这个词最早见于《史记》,就是底线思维中的应该坚持的根本。对博物馆而言,什么才是根本,如何才能做到守正?我想应该从博物馆的功能、定位和伦理三方面下功夫。
(一)完善博物馆功能
世界上不同国家和社会组织对于博物馆的功能会有不同的界定。例如国际博协将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和展示列为博物馆的五项基本功能。中国的博物馆条例所提及的则是收藏、保护和展示三项;UNESCO的《建议书》中对博物馆的定义基本全盘接受了国际博协对于博物馆的说法,但是对博物馆功能的表述则列出的是保存、研究、传播和教育四个方面;英国博物馆协会(MA)给出的三个功能分别是征集、保护和展示;美国博物馆联盟(AAM)对于博物馆的定义比较长,可从中挑选出代表博物馆功能的六个方面,即保存、保护、研究、阐释、收集和展示。
对比统计上述对博物馆共的描述可知,目前国际博物馆界较为公认的博物馆功能至少应该包含征集、保护、研究和展示这几个方面。
(二)明确博物馆定位
大家对于ICOM的定义应该是非常熟悉了,可能也会觉得博物馆的性质定位应该是没有太多争议。其实,现在看来,我们并没有那么确定。比如博物馆的核心定位究竟应该是什么?是见证物的收藏机构?还是社会教育机构?还是文化服务机构?或者说是旅游目的地?抑或是这些定位的综合?对博物馆的定位不同,也必然会导致在发展思路、实践手段和运营方式方面的相异。对这个问题缺乏清晰的界定,我们对于博物馆运营的最终目标将会感到无所是从。
(三)恪守博物馆伦理
国际博协的强调的博物馆伦理涉及八个方面,诚如其序言中所说的,这只是博物馆伦理的最低标准。我国还没有正式颁布的博物馆伦理标准,在此方面还需努力。守正过程中,我们应该对博物馆的泛娱乐化倾向、博物馆的全域旅游倾向、博物馆的行政化倾向保持高度警惕。
中国博协曾经委托北京大学做过关于博物馆从业人员道德准则的建议文件,其中涉及博物馆工作人员应该遵守哪些的基本伦理准则,但是这些伦理要求,其实只是整个博物馆伦理的一个很小部分。
四、何以创新
(一)关于中国博物馆的创新
中国博协有个著名的最具创新力博物馆评选的品牌,从2012年到2018年这个荣誉共计颁给了15个博物馆。从这些博物馆的空间分布上可以看出,中国的博物馆创新存在较为明显的不平衡性。东部地区和大型博物馆在创新能力上明显更为强大,而基层馆以及西部地区博物馆则创新水平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根据创新内容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博物馆的创新主要围绕博物馆的基本功能展开,但构成上并不平衡,偏重展览、教育、服务和体制,其他方面则相对不足,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博物馆界近年来的关注点和发展方向;关于未来的创新方向,很显然就应该是补短板的全面发展,或许中国博协在未来评选工作中应更多鼓励博物馆在其他业务上的创新。关于创新的定位,我的观点是:首先,创新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实现博物馆的功能和使命,不能是为创新而创新,更不能是为标新立异而创新;其次,创新行为应该可复制、能推广的。
(二)粤博实践
下面我将以广东省博物馆为例,介绍我们的创新尝试:
一是体制机制创新——
理事会:2010年中宣部、财政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提到了各级各类的博物馆要逐渐建立理事会制度。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更是明确提出了博物馆、图书馆、科技馆、文化馆要建理事会,让社会人员参与相关的管理。
广东省博物馆是广东省和文化部的法人治理结构改革试点单位。按照理事会构建的“三三制”原则,粤博的理事会同样是按照政府代表、社会代表和馆方代表大约各三分之一的比例来组建的。在建设过程中,我们在理事遴选方式、理事会功能实现和博物馆信息公开方面都有不少新的尝试。
基金会:根据统计,到目前为止全国博物馆主导建立的基金会有七家。2012年10月成立的广东省博物馆事业发展基金,是唯一一家公募基金会。我们基金现在的净资产5100余万元。我们利用基金会的资助一定程度上支持了本馆事业的更加全面、协调发展;2015年开始,我们积极改变思路,将基金会资金支持的范围扩大到广东省的基层博物馆,以更好发挥行业龙头的作用。
岗位结构与聘用方式:粤博的编制170人,经过努力,我馆现在的高中初三级技术岗位的数量之比达到3:4:2的结构,为事业发展提供了极好的支撑。
从2013年开始,粤博还出台了竞争性的岗位聘任制度,实现人员的专业技术岗位能上能下的局面,并以量化的方式每四年一次对全馆专业技术人员的岗位进行重新评定。
在年终考核方面,我们实施了360度考评方式,其中个人考评分为馆长、副馆长、部门主任、部门副职、职工五个不同类别,分别由不同的群体按权重进行打分,然后按总分高低确定职工的考评结果:而部门考评则按照业务部门和行政部门两类分别进行。通过对优秀个人和优秀部门进行绩效奖励,年终考评也成为提升职工和部门工作积极性的一种手段。
二是特色做法
策展制度:粤博实行是竞争式策展制度,而不是馆领导将展览交给部门或者指定专家来组织实施。本馆的原创性临时展览,全馆中级以上职称的人员都可以提前两年申报。申报程序是,首先自由申报,然后我们把申报的选题放在网络上由观众投票,最后,馆陈列展览委员会根据展览主题类型和观众投票结果,采用匿名投票方式选定两年后的临时展览。
无边界博物馆:打破博物馆的内部和外部边界,打破博物馆的物理空间跟虚拟空间的边界,自发将博物馆服务和功能拓展到博物馆围墙之外,比如进社区、进学校、进地铁站、进机场、进大型商场等人流量多的地方,实现资源、信息、服务、理念的跨界流动和共享。
流动博物馆:博物馆要做的不仅是自身的发展,而且还要发挥社会效益和辐射作用,带动行业共同前进。早在2004年,广东省博物馆就整合全省的文博资源建立了流动博物馆项目,利用省财政每年提供的100万元项目经费,粤博把相关的展览、活动等送到广东的东西两翼和粤北地区的基层,这个项目近年来发展形势良好, 2015年以前,每年的观众量约100-140万人次,到2017年已经发展成拥有会员单位115个,每年巡展超过200场,观众总数超过300万人次的重要文化品牌。
博物馆共建计划是粤博2018年新启动项目,目的就是发挥省级馆的龙头作用,带动和帮助地方博物馆更好的发展。共建的对象为县级以下国有博物馆,以及非国有博物馆,我们每年帮助十个这样的博物馆各解决一个发展难题。虽然规模不大,但如果每个博物馆都能承担与自己地位匹配的共建共享责任,都能持之以恒,我相信中国的各级博物馆将会在更加良性的轨道上运行。
广东文创联盟:博物馆的文创发展,现在还有很多政策的瓶颈,比如资金投入、公益一类事业单位经营、人员积极性等方面。如何破局,需要各地各馆多想办法,多出创意,粤博在广东省文化厅的支持下,于2017年11月牵头成立广东文创联盟,也是这方面的一个尝试。现在联盟有成员单位87家,成员涵盖资源、设计、生产、销售、投融资行业等。这个联盟跟国内其他的由博物馆主导的文创联盟不太一样,我们的这个联盟尝试打通文创发展的上下游,不是把博物馆联合在一起成立的联盟,而是把有关文化的事业单位(如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等)、生产设计销售企业以及投融资机构等全部联合了起来。2018年,广东文创联盟开展了文创大赛 、示范基地建设、人才培训、产业链拓展、文创展览等一系列活动。
3.智慧互联
广东省博物馆是国家文物局智慧博物馆的七家试点单位之一。以前我们讲建立智慧博物馆就是希望将博物馆中运用的各种智能系统融合起来,实现互通互融数据共享等。粤博开始时也按照这个方面来实践,但是实施了两年之后我们对整体框架产生了疑惑,因为这种思路有可能会让我们不断投入建设越来越多的各类系统或者子系统。于是我们改变了建设方式,采用了项目管理+基本功能的框架。这样的改变解决了三个问题,一是形成了基于系统性的博物馆业务整体解决方案,不再是新业务就一定需要建设一个新系统;二是建立了共享型的业务框架,一旦完成展览、活动、研究、文保、信息化、培训等系统的建建设,就意味着智慧博物馆的整体体系都已建立,以后不再需要投入。这其中的一个很大关键就是项目制,博物馆很多业务(比如研究项目、文保项目、工程项目等)都可以放到项目里面,项目产生各种各样的数据都会进入资源池,供本项目或者其他项目使用;三是形成了大数据中心的统计和智能分析功能,以前要采用抽样调查来获取的数据,现在可以通过网络和计算机自动获得。
五、关于未来
关于未来的发展,第一个要有“开放”思维,就是在博物馆的发展上需要开放的心态;第二个是政府层面要负担的责任;第三个是我们的发展方式是怎样的;第四个是应该关注的一些技术
一是开放的思维
1. 开放的思维:博物馆是一个社会信托机构,受国家委托来管理属于国家所有的文物藏品。博物馆有义务要逐渐把资源公开,比如藏品资源、展览资源、数字资源等。
2.开放的服务:博物馆资源需要供给全社会共享和使用,如此才能更好实现服务内容多样化、服务方式多元化、服务范围无界化;
3.开放的心态:博物馆从业人员应该具有开放的心态。博物馆的发展需要守住根本,要围绕着主业做事情,但发展过程中不能总是守业,还要与时俱进,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采取灵活的方式吸引社会对博物馆的关注和支持,让博物馆能更好更顺畅的与现代社会进行联结。
我们让导盲犬进到博物馆和观众进行互动;我们做快闪活动,我们组织时装秀让时尚与展览、与博物馆结合起来;我们围绕专题展览组织以“驿道同游”为主题的博物馆游学,通过先对教师培训,再组织学生参观考察古迹、驿道的方式,取得很好的效果。通过游学,中学生们学到了与课堂、书本、博物馆里不同的知识,越来越多的学校希望跟我们合作开展这样的活动。另外,粤博的“行走广州”项目,通过组织在广州探访文物古迹的方式,让公众了解城市历史和文化传承。
二是博物馆的发展方式
关于中国博物馆的发展方式,我认为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第一阶段的跟随策略,其主要表现为学习和模仿,无论是以前学习苏联还是后来学习模仿欧美;第二阶段是弯道超车,表现为模仿和更新,就是在别人成果的基础上,找到新思路和获得新经验,并在某些方面赶上甚至超过西方的博物馆,最近20年来我们基本都在这个阶段摸索;第三阶段是换道超车,就是改变思路,不仅更新更要创造,逐渐超越和引领。我感觉现在我们的一些顶尖博物馆正在向这个阶段迈进。我们开始的一些尝试,如智慧博物馆建设,如展示传播手段,似乎已接近了这个门槛。
三是我们应该关注的技术
博物馆发展中应该关注的技术,我想提三个,第一个是物联网,第二个是人工智能,第三个是区块链。很多年前就开始讲物联网,但是物联网在博物馆界没有发展好,环境监控、智能导赏服务等虽然开始跟物联网紧密相连起来了,但在其他业务上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物联网就是把所有物品通过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物联网应用中的三项关键技术:传感器技术、RFID标签和嵌入式系统技术。其主要运用方向:文保、物件管理、智慧服务等。
人工智能是一种新的能以人类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智能程序,其主要技术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是对人的意识、思维的信息过程的模拟。人工智能的运用方向主要有:讲解、教育、研究、传播等。特别是在研究和参观导览方面会形成革命性的变化。人工智能技术在未来5—8年会有较大的发展,是博物馆从业人员特别需要关注的。
区块链就是分布式数据存储、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加密算法等计算机技术的新型应用模式,它的特点包括分布式、去中心、自组织等,这一技术在博物馆行业的主要运用方向为:文创、数字资产管理、治理结构优化等。
四是政府的责任
UNESCO2015年建议书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强调政府在博物馆发展上的作用。我个人认为政府对于未来博物馆发展的责任主要涉及四个方面,其中合理布局重点是解决不平衡问题(包括空间分布、结构类型、发展程度等);资金扶持的基本要求是保支出、强特色;政策导向除宏观政策外,政府对博物馆具体业务(如策展、教育、服务等)上也可以起到极强的导向作用;健全体系也是政府推进博物馆发展的重要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