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期:纪要||古驿道访古——漫话贵州茶马古道

来源: 作者:贵州博物馆-办公室 阅读:5995次 发布时间:2021-05-21

518日,贵州省博物馆作为国际博物馆日贵州主会场举行了系列活动,下午贵博论坛第51期《古驿道访古——漫话贵州茶马古道》在贵州省博物馆非遗剧场如期开讲。本次讲座由贵州省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娄清副主任主讲。贵州省博物馆李甫副馆长主持本次讲座。

 

娄清首先感谢了贵州省博物馆和现场观众。指出本次讲座将分享茶马古道的话题,从申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开始,他研究茶马古道至今已有十年。在此之前,20世纪90年代初期,他为大方县奢香博物馆做基本陈列设计的时候,对奢香龙场九驿展开了调查。因此,相对其他研究领域而言,对古道比较了解。今天跟大家分享贵州茶马古道,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山水之间話交通”,贵州古道的分布跟贵州特殊的地理环境有密切关系。二是“贵州‘茶马古道’”,在贵州,至今仍有很多人对“茶马古道”不以为然,很多学者都以为贵州的茶马古道研究依赖云南,但其实不是这样,希望通过这次分享,让大家对贵州茶马古道更加了解。三是“保护与利用的思考”,这部分是业内对茶马古道一些专业的思考,感兴趣的观众一起了解一下,也无不可。

 

一、山水之间话交通

贵州是个多山水的省份,开门见山是贵州的特色。从王阳明先生的三句话可见贵州特色,第一句是“贵筑路从峰顶入,夜郎人自日边来”,这句诗很有画面感,记录了贵州山、水、人的面貌。第二句是收录在《古文观止》中的《瘗旅文》所记“连峰际天兮,飞鸟不通。游子怀乡兮,莫知西东”,这也是对贵州山水的一种感悟。第三句是在他离开贵州时,经过黄平飞云崖,当地正好在重修月潭寺,王阳明为此所作《重修月潭寺建公馆记》曰“天下之山,萃于云贵;连亘万里,际天无极”,这句诗后来还经当地人演变传说成“天下之山,萃于云贵。云贵之秀,聚于斯崖”。从交通的角度来讲,在贵州特殊的地理环境中,避不开的就是“跬步皆山”的状态。贵州的大坝子不多,万亩以上的如惠水涟江大坝、天柱大坝、黄平旧州大坝等,屈指可数,山间小坝子也不多。这就是贵州多山的地理特征。  

图片2.png

图片1.png

除了山,贵州的水也极有特色。贵州以老王山、苗岭为界,分为南北两个流域水系,北边是长江流域的四个水系,南边为珠江流域的四个水系,贵州主要就有这八大水系。因为山体的切割,很多水系都不太完整。不管“乌蒙磅礴”“雄关漫道”,还是“湍急澎湃”“无裨利涉”,贵州古代道路,不但要攀缘贵州高原上“跬步皆山”的一座座山峰,还得要穿越深沟、槽谷、坝子间密布的一条条江河与溪流。因贵州多山水的情况,公路开山架桥比较难,能利用开路的地理位置不多,许多现代公路也是在古路基础上修建。1992年进行“龙场九驿”古驿道调查的时候,沿着古驿道前行,当时正在建设六广河大桥,可以看到,六百年以前的奢香开通龙场九驿的线路,与现代的二级公路处于并行的状态。

 

长江流域贵州道路情况.png

长江流域贵州道路情况2.png

图片3.png

长江流域贵州道路情况

贵州北盘江.png  

贵州北盘江

影响贵州交通发展的因素除了山水,还有一个就是气候。刚才引用了王阳明的《瘗旅文》文字中,也可以看出外来人对贵州气候的不适应、水土不服的情况。“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是贵州气候的真实写照。前者表现的是贵州立体气候的特征,后者则是不同范围和区域间气候差异很大的表现。贵州具有气候复杂,天气多变的特点。而这种气候特点,是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在贵州特定地理条件下的综合反映。贵州降水量大,湿度大,比如贵阳的环境湿度常年保持在80%左右。在这样的气候下,贵州的古道,无论是块石铺筑的,还是土路,在雨天都是泥泞难行。由此可见,在贵州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下,贵州的道路无论是建设还是行走都是很艰难的。

从文献记载的战国庄蹻入滇之路、秦五尺道,汉石门道、南夷道等得知,彼时贵州已经有道路交通的开发。除了从文献中分析,我们还能从出土文物中,看到一些古道路的历史信息。比如管形耳铜铃,在贵州毕节、六盘水及黔西南地区都有出土,造型奇特,大小不一。这种系在牲口脖子上的铃,看来当时使用甚普遍赫章车马纹画像砖证明道路的存在。还有1958年在赫章可乐发现刻有“武阳传舍比二”铭文的铁炉(传舍是交通干道上县以上行政单位设置的交通通信机构),“武阳”(今四川彭州)是汉武帝时设置的犍为郡属县。该炉是贵州秦汉时期交通发展的重要物证之一。以这件铁炉的出土,再联系周边大量汉墓和遗址的发现,是否可以认定经过这些路段的古道就是文献中的五尺道、南夷道?有铭文的文物太少了,我们无法得出确切的答案。

图片4.png

图片5.png

图片6.png 

古道路的调查研究,更多是在文献记载中认识古道路的走向,然后希望通过实物去印证,但能在道路沿线发现印证古道历史的实物实在很少,哪怕能发现一块光绪年间的石碑,也能让调查人员十分兴奋。茶马古道国保申报时,调查发现两处文物点跟一个人关联,一个是从花江铁索桥周边大量摩崖石刻中发现其中一尊造像的铭文“炳堂蒋军门行乐图”,蒋炳堂就是出资修花江铁索桥的人;另一个是在盘州平关通往胜境关附近发现一通光绪年间的碑,碑文记载蒋宗汉(字炳堂)修古道的故事。蒋宗汉是云南人,曾任贵州提督,孔武有力,善于经商。咸同年间蒋宗汉参与镇压杜文秀起义,同时通过做生意攒下一笔钱,也因此被朝廷查办并罚款,后来调到贵州任安义镇总兵,因发现贵州道路坑洼不平,下定决心在贵州修路。他花了三年时间,修了黄果树经打铁关至胜境关的道路,同时也重修了明代的驿道,即黄果树—关索岭—关岭—北盘江—晴隆—普安—云南的道路。1900年,蒋宗汉开始重修花江铁索桥。据《关岭县志访册》卷一记载:“清光绪二十四年贵州提督蒋宗汉捐廉修石桥以利行人,桥将告竣尚未加尖,忽大水骤发,坍塌无存。后又于距此桥数丈处修铁索桥,因两端扣铁索岩石不坚牢,仍崩塌。二十六年矢志复修”。由此可见,如碑刻等有文字记载的文物极为重要,可以印证、补充文献。

20世纪50年代在清镇、平坝一带从两晋南北朝时期和隋唐时期墓葬中出土的鸡首壶、莲花纹罐、蛙形水注等青瓷器,以及玛瑙、琥珀等装饰品。这些器物并非本地能够制造,说明当时贵州不但与中原甚至与东南亚和南亚都有交通往来。

 图片9.png图片10.png图片11.png图片8.png

道路类型——朝觐之路

《太平寰宇记》载“唐都长安,自牂牁而外通交桂”,认为黔州都督府也可西南经庄州行至南宁州(今惠水东南)。牂牁,古国名、古郡名。在今贵州境内,多认为在黄平。那么唐代,牂牁作为长安连通交州、桂州的交通要道,其古道路的走向如何,从长安至贵州的道路如何梳理,这也是我们现在正在进行的工作。

汉代,许多大姓率众迁入今天的贵州。汉魏六朝以后,黔中一带已为谢氏所掌。唐贞观三年(629年)底,南谢首领谢强与东谢蛮首领谢元深一同入长安朝贡,次年,其领地更名庄州(庄州“当在今定番北青岩、上马之间”,参见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五册)。姑且将谢强北入长安的道路命名为“朝觐之路”。 

道路类型——市马之路

 市马之路要从两宋时期说起,“兵之所恃在马”,两宋300多年历史,一直没有摆脱战争的困扰。因此朝廷高度重视马政。随着北宋战争失利西北马道梗阻,只得在南方开辟马市。先是四川,设置泸州、叙永等处马市,所买马称“川马”。今黔西北、黔北马开始流入四川。南宋后,又开广西马市,所买马称为“广马”。今贵州大部不但成广西马源重要通道与基地之一,自身也形成了非常活跃的马市。在中央南方买马的经济刺激下,贵州养马及贩马,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活跃机会。通过买马活动,密切了贵州与宋王朝的联系,密切了内地与边疆的交往。贵州在卖马过程中,与四川、广西等经济发达地区进行了广泛的经济、文化交流。调查发现从青岩古道起始到大塘经通州、平塘这条古道还保存较好,但是如何证明这是市马之路,今天还没有办法验证。

从文献中可以发现,“宋广西市马路,自邕州横山寨至自杞国三十二程,至罗甸十程”。宋《岭外代答》卷五“经略司买马”记载“产马之国曰大理、自杞、特磨、罗甸、毗那、罗孔、谢番、膝番等”,其中膝番与谢番均属西南番,“地愈西北,则马愈良”。良马一匹“直黄金数十两”,且“皆有径路,直抵宜城(按:即今广西河池宜州市)”。因此,黔中庄州和南宁州所经成为市马要冲。这些文献记载就是找寻市马之路的一些依据。

说到马,就不得不说一下茶。贵州高原是茶树的主要原产地之一。调查发现贵州很多地方都有古茶树,普定、贵州花溪区久安乡等等都有,至少为明清的茶树,现在还枝繁叶茂。在明代的时候,茶对游牧民族已经成为刚需。贵州以其优势资源——茶和马,去换其稀缺资源——盐。所以就形成了贵州茶马盐互市的一种状态。

茶马盐互市很早已经形成。《明实录》洪武十七年五月辛丑:“定茶、盐、布匹易马之数,乌撒岁易马六千五百匹。马一匹,给布三十匹,或茶一百斤,盐如之”。据此,每匹马约合30两银子。换言之,必须用30两银子,或30匹布,或100斤茶叶,或100斤盐,才能购买1匹马,马价格实不菲。不产盐,“斗米斤盐”的贵州,1匹马能换100斤盐,养马值得,大大刺激山民踊跃养马。

可以想像,千百年来,贵州高原上,一队队马帮赶着军马与驮马,奔走于崇山峻岭间,是一派多么繁忙的商品交流景象。今贵州大部所经,成为市马要冲,沿线径路,经久不衰。

图片12.png 

道路类型——行盐大道

明代初期,会馆在贵州大量出现,到了清代,会馆已经是铺天盖地,但凡有集镇的地方,道路的交点都有会馆,再一个比较普遍的机构就是盐号。

贵州自古不产盐,百姓食盐主要仰给于川盐、淮盐、粤盐和滇盐,其中以川盐供给的范围最广。田雯《盐价说》形容:贵州食盐仰给于蜀,蜀微,则黔不知味矣

较早记载川盐和滇盐行黔的是《元史》本纪第三十五文宗四元至顺二年十一月壬申朔日有食之。云南行省言:亦乞不薛之地所牧国马,岁给盐,以每月上寅日啖之,则马健无病。比因布呼叛乱,云南盐不可到,马多病死。诏令四川行省以盐给之。乾隆间指定川盐为贵州主销区,并划永、仁、綦、涪为四大运销口岸,至清末,川盐垄断贵州市场。

光绪三年,四川总督丁宝桢以商运疲敝,奏准革除引商,改官运商销。为了让涉及盐业的“官商灶户”遵守奉行而颁发《盐法志》。“设总局于泸州,四岸各设分局,檄道员唐炯为督办”,此法委办于华联辉,先于运销贵州的黔边岸推行。官运实行之后,当年全省销盐 27792余万公斤,以后不但销足每年额引,还带销历年积引,取得成效。至光绪末,“各计岸亦多改官运”。

至此,贵州除黎平府所辖,道路所经,几乎都是是黔边岸“川盐行黔”的运销线路。

道路类型——邮驿大道

如果赫章可乐“武阳传舍比二”铭文的铁炉是经过正规考古发掘出土,有完整的文化联系的话,那就可以说至少在东汉,贵州境内就已经通驿道了。

元代今贵州境设站赤(蒙古语驿传的音译),分属湖广、四川和云南。有明以降,为了加强对西南地区的统治,特别是巩固云南边防,大力整治元代所开站赤道路,增设驿、站、递运所,并屯军保护、维修驿、站所经的道路,令沿途土司及府州供养设有驿、站的夫、马和草料,从而形成以贵州城(今贵阳南明和云岩区)为中心的稳定的驿道路网。

《大明会典》之驿传记载,在贵州,于贵州宣慰司及所领札佐长官司、养龙坑长官司、小龙番长官司,思州府、镇远府、施秉县、普安州、镇宁州、安顺州,新添卫、平越卫、都匀卫,清平卫,以及四川布政使司所属乌撒军民府,播州宣慰使司,播州、余庆、白泥等长官司和黄平安抚司设有驿站。也曾在贵州宣慰使司,毕节、安南卫和乌撒军民府设立递运所,后俱革

明初,运输最繁忙的是湖广通往云南的驿道,贵阳以东有十二驿、五站东出湖广,贵阳以西有十驿、十二站西出云南。川黔驿道仍走旧路,贵州境内设有十一驿。川滇驿道仍由叙永经贵州毕节、乌撒等地至昆明。黔桂驿道当是明代新开,仅设都镇、来远二驿,且万历间革。

贵州最有代表性的一条驿道就是“龙场九驿”。洪武十五年朝廷颁发诏书,要求各地土司在管辖领域内整修道路,设置驿站,确保交通畅通。接到朝廷的要求后,水西土司(奢香一族)积极响应。龙场九驿没有朝廷拨款,只靠水西土司独自出资建设。“龙场九驿”按次序分为:龙场驿、六广驿、谷里驿、水西驿、西溪驿(也叫奢香驿)、金鸡驿、阁鸦驿、归化驿和毕节驿。明正德初年,时任兵部主事的王阳明谪为贵州龙场驿丞,到达龙场后,因驿站年久失修无法安身,王阳明就在离驿站南1公里的龙岗山洞穴中居住,在谪居边垂、环境十分艰苦的情况下,他潜心悟道,研习《易经》,顿悟“格物致知”之旨,奠定了他心学理论的基础,“龙场悟道”成了王阳明心学的发祥地。“龙场九驿”的道路在九十年代初调查时还基本保存完整,但由于现在代化建设,古道路都碎片化了,很多古道都已被现代道路取代。

图片13.png 

二、贵州“茶马古道”

 20106月,由国家文物局和云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普洱论坛”在云南普洱召开,贵州省文物部门应邀出席论坛并分别作专题发言。本次会议产生并通过《茶马古道文化遗产保护普洱共识》,这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领域首次就茶马古道保护推出的纲领性文件。

贵州以此为契机,将贵州茶马古道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茶马古道,是指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唐宋以来汉、藏及其他少数民族之间进行商贸往来的重要商道。它以茶马互市为主要内容,以马帮为主要运输方式,是我国西南地区具有独特历史文化价值的重要线性遗产。

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茶马古道,主要分布在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

贵州茶马古道主要分布在贵阳市、六盘水市、毕节市、安顺市、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等地,涉及17个县(市、区、特区)。沿线文物点包括构成茶马古道主体的古道、桥梁、渡口、烽火台、关隘、卡子,以及和茶马古道密切相关的会馆、商号、寺庙、牌坊、摩崖石刻等。

图片14.png 

图片15.png

图片16.png 

 

古道: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界定的贵州茶马古道线路,包括黔滇北线正线和支线长坡岭古道等9段、黔滇中线黑泥哨古道等17段、黔滇南线青岩古道等2段,共28段古道。

黑泥哨古道.png 关索岭古道.png 关晴北盘江古道.png

黑泥哨古道                      关索岭古道                 关晴北盘江古道

黑石关古道.png 水关头古道.png 马铃古道.png

    黑石关古道                        水关头古道              马铃古道

桥梁:贵州茶马古道沿线桥梁,包括蜈蚣桥、六洞桥长堤、灞陵桥遗址、迎宾桥、青岩桥、宫詹桥、“木桥”。也应包括与茶马古道文物本体相关的应星桥遗址、盘江桥遗址和花江铁索桥等。

花江铁索桥遗址.png         蜈蚣桥.png

 花江铁索桥遗址                          蜈蚣桥

青岩桥.png        宫詹桥.png

  青岩桥                           宫詹桥

渡口: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界定的贵州茶马古道沿线渡口,包括渔塘河渡、七星关渡、西林渡、盘江渡。

1650436106231113.png       1650436257448390.png

    鱼塘河渡                           盘江渡

烽火台、关隘、卡子:贵州茶马古道沿线烽火台、关隘和卡子,包括白沙烽火台,御书楼关台、哈马关、胜境关,及鸡公背古道、关索岭古道和马铃古道上的哨卡。

御书楼关台.png      胜境关.png    1650436537893159.png

御书楼关台              胜境关             关索岭哨卡

1650436588333057.png 罐子窑烽火台.png

白沙烽火台             罐子窑烽火台

会馆、商号:贵州茶马古道沿线会馆和商号,包括毕节陕西会馆,金沙“义盛隆”商号、清池江西会馆。这次申报时有一些遗憾,有些文物点由于某些原因没有纳入名单,包括青岩万寿宫、川主庙,罐子窑“一品马店”。

“义盛隆”商号.png 清池江西会馆.png

       “义盛隆”商号                           清池江西会馆

寺庙: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界定的贵州茶马古道沿线寺庙,仅松岿寺1处。另外,关索岭古道、革纳铺古道、软桥哨古道沿线分别有双泉寺遗址、鹦鹉寺遗址等。

松岿寺.png 

松岿寺

牌坊:贵州茶马古道沿线牌坊,包括罗祁氏梅氏节孝坊、熊刘氏贞节坊、赵彩章百岁坊、赵理伦百岁坊、周王氏媳刘氏节孝坊、陈郭氏节孝坊等。   

陈郭氏节孝坊.png             熊刘氏贞节坊.png

陈郭氏节孝坊                 熊刘氏贞节坊

摩崖石刻:贵州茶马古道沿线摩崖石刻,包括渔塘河义渡石刻、花江摩崖石刻群、盘江桥石刻群。

花江摩崖石刻群.png 

三、保护与利用的思考

最后一个部分,也是我们作为文物保护工作者的一些困惑。目前,古道保护处于较为严峻的形势,首先,由于现代交通的建设,贵州乡村公路率先实现村村通、组组通、户户联,很多古道已经废弃,渐渐无迹可寻。所以古道的保护工作亟待开展。根据国家文物局工作安排和云贵川茶马古道管理工作座谈会精神,国文琰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有限公司受云南省文物局委托,在贵州省文物局支持与贵州省文物保护研究中心配合下,对贵州茶马古道遗存进行现状调查及资料收集工作。通过现状调查,基本摸清了贵州省茶马古道文物资源现状,为下一步提出保护目标与措施,明确保护责任主体,分级负责、逐步实施,科学指导茶马古道整体保护与利用工作,同时充分兼顾文物今后的展示利用功能需求,提供了较为详实的基础资料。

国家局一直在提倡做出茶马古道的整体保护规划,但由于茶马古道的保护规划是个跨省域的项目,导致工作实行困难,到现在还没有实质性进展。我们做了一些专项的保护实践项目,比如茶马古道-马铃古道修缮工程,这也是一次尝试,坚持了最小干预和不改变文物原状原则,目前保护工程已完成并通过了验收。

清理后“木桥”桥面.png  桥面排水口.png

 清理后“木桥”桥面                          桥面排水口

在古道的展示利用方面也有困难。由于古道周边环境变化太大了,如火铺古道已被铁路建设破坏,古道附近现代化建设工程较多,历史环境遭到破坏,失去了展示的意义。比较好的就是在青岩古镇,以及利用黑泥哨古道打造的文保、旅游与商业地产相结合的项目,值得期待。

今天的贵州,公路发展毛细化,铁路发展网络化,航电发展梯级化,致使作为人类文明发展记忆见证的古代交通遗存,不经意间悄然消失,包括得以幸存,且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茶马古道”,面对大型基本建设项目,也难以幸免。

  期待尽快通过《贵州文化线路联盟建议》,利用“奢香九驿现状调查及保护利用实施”试点项目,探索线形文化遗产的长效保护和永续利用。

 

提问环节

提问1谢谢娄主任的分享,有个小问题向您请教一下。茶马古道是三省联合申报的国保单位,贵州这边的文物点都是靠西部,云南那边的文物点也是昆明往西的地方,往东是空白,是否在协调中有问题呢?

解答:这个问题说来话长了。我们在做申报工作时,基本是各省负责各省,我们的茶马古道文物点的选择是结合历史情况的选择,与周边省份都有联系,四川省的文物点的选择除了西线,也有川南靠近贵州的,云南的文物点的选择主要考虑产茶区和茶叶往西藏运销的路线。而且古道调查的工作量大,工作时间和人员不足无法全面兼顾。当然贵州东部的古道路我们也掌握一些资料,希望以后能有增补。

 

提问2谢谢老师,我因为工作也走过一些古道,也看到道旁会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碑,请问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的是什么?人力资金何来?还有文物保护修复有没有公众参与的活动?

解答:文物保护单位严格意义上来讲保护的是文物本体和它的历史环境。现在对环境的要求更高一些,我们在选择文物点时无法预料一些情况的发生。比如一些文物点调查时还完整,后来被基建破坏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国家财政的资金支持。公众参与文物保护这方面暂时有所缺失,因为文物保护项目的实施是需要资质和专业知识,公众参与可能会有文物安全、人员安全等各方面的担忧。有单位组织过这类活动,有的项目会向公众发出号召,这种机会不是太多。很多的施工队伍能将自己的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保障起来都很麻烦了,如果志愿者进入会更难控制情况。有兴趣的话可以参加我们的文物调查活动,结束后可以在我们工作人员那里登记一下。

 

提问3娄老师好,从我专业角度来提个问题,今天所讲的水系遗漏了一条河流,就是红水河,是不是有所遗漏?

解答:我虽然去过贵州所有县市,但是确实没有在红水河周边进行过调查,因为做分享我就选取了我所熟悉并掌握的资料,这个问题可以留给我以后补补课。

 

提问4谢谢娄主任精彩的演讲,您用深厚的文献功底及扎实的田野工作为我们讲述了一个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故事。两年前,贵州省博物馆也准备做一个“黔途”的展览,勾勒一幅波澜壮阔的贵州两千年交通史画卷,听完讲座后,我们做展的信心更强了。人为的因素,把贵州茶马古道向西边倾斜,而关于东边这片,贵州大学杨志强教授提出了苗疆走廊的概念,请问您怎么看待苗疆走廊与茶马古道的关系?

解答:我曾想过一个问题,我们习总书记提出了“一带一路”这么宏观的思路,而我们又提出一个狭小的苗疆走廊的概念,不在于这个概念正不正确,或是什么名词创新,我更倾向于寻找贵州境内古代通往出海方向的通道。目前获取这方面信息量太少了,但是这么大的项目,不是贵州能独自完成的。道路一定是通向远方的,我们要找的是道路通向远方的证据,地面探寻的信息有限,如果有考古方面的加入,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文字整理:杨偲,文字已经主讲人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