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作者:贵州博物馆-办公室 阅读:4779次 发布时间:2019-05-14
摘要
陈顺祥馆长主持:
现在贵博讲坛受到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而这次讲座是新系列的开始。前几次是围绕《王的盛宴》展览推出的一系列讲座,这次换到新的频道——瓷器。瓷器受到大众的广泛关注,号称中国的第五大发明,蕴含丰富的中国文化。今天早上,我馆馆藏彩瓷精品展开幕,更好的是,我们可以通过接下来江所长的讲座再做进一步了解。
演讲
江建新所长讲演:
很荣幸能有机会跟大家作交流。与国内外其他展览相对比,这次彩瓷展用釉上彩作为一个专题很有创意和新意。
一、前言
现在国内外因为资料的限制对釉上彩的研究很少、很零碎。而这些年我们在景德镇发掘,特别是在对御窑厂的发掘后,收集了大量釉上彩资料和遗物,今天我根据这些材料,将中国甚至景德镇釉上彩瓷的发展脉络梳理出来。中国窑冶史的发展路径有两条线,一条线是釉上,一条是釉下。釉下的发展比较早,从新石器时代就有,像陶器上红色的纹饰,但它与现在的工艺不同,是直接用矿物颜料涂抹而不需烧造的。彩瓷的发展最开始出现端倪是在汉代,用氧化铁在瓷胎上绘画后上釉,也就是所谓的铁绘,是中国最早出现的彩瓷,这属于釉下彩。直到宋代以前,当时的装饰都主要以这种技艺为主。到了宋代,磁州窑出现釉上彩,在烧好的瓷器上绘画红绿彩再低温(800度)烤烧,这种工艺要经两次烧成。宋朝后,这条线逐渐发展起来。元朝,这种技艺引进到景德镇,渐渐形成主流,釉上彩逐次发展形成红绿彩、斗彩、五彩、珐琅彩、粉彩、新彩等,釉下彩瓷则以青花、青花釉里红为主。今天的内容围绕釉上彩及其工艺的发展做讨论,且这些资料都是这些年在景德镇御窑厂所出的最新资料。
二、关于早期的釉上彩瓷
我国十四世纪前没有有关釉上彩之类的文献记载,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曹昭《格古要论》中才有片言只语的相关文字,只提到当时有装饰的瓷器为“青花间装五色”。说明明初对釉上彩的认识已经开始。因此,要研究早期釉上彩瓷,便只能借助于实物资料。以现今的公私收藏和公开发表的资料来看,我国最早的釉上彩瓷有以下二类:一为定窑系釉上彩;一为磁州窑系釉上彩。
宋 定窑矾红彩碗 上海博物馆藏
红彩的这种红色是用矾红绘画烧成,而红绿彩的红黄绿分别是用氧化铁、含铁量少的铁及氧化铜作为着色剂上色。但只使用着色剂的话,不能保证其能附着在瓷釉上,所以古人把铅粉加入着色剂,因为铅的熔点很低,故会附着在瓷釉上。故古代瓷器表面会出现氧化层,鉴定专家所说的哈利光,即是因此产生。此外着色剂中还要添加石墨,使其显得透亮。这就是早期磁州窑系釉上彩的特征。此时釉上红绿彩与釉下黑料相结合的工艺对后世斗彩有潜在影响,绘画内容受宋代院画的形象。关于早期磁州窑釉上彩工艺的形成,有日本学者认为其工艺和原料来自伊斯兰,受伊斯兰陶的影响。
早期釉上彩的纹饰有大量的牡丹纹,崇尚牡丹是宋代的一种社会风气,而绘有牡丹纹的红绿彩则正如时人眼。除此之外还有莲荷纹、芦雁纹等纹饰。其构图把绘画的元素直接移植到陶瓷上来,绘画内容多来自院画的题材。运笔则借鉴书画中的十八描、兰叶描、柳叶描等技法。
三、关于红绿彩的烧造年代
首先可以大致确定红绿彩的创烧年代当在金收国元年至泰和元年(公元1115年—1196年)——金人统治磁州窑地区的80余年间。其次,根据《本草纲目》、《天工开物》等文献推知,金章宗承安四年(公元1199年)以前磁州窑地区已出产矾红了。这说明矾红彩料不会是从国外引进,当是由我国工匠自行发明的。
四、红绿彩的彩饰工艺特征
早期红绿彩三色中最先发明红色,黄色是在矾红的基础上产生的。红绿彩采用不透明而又醒目的红彩描线,以透明而又相对淡雅的绿、黄二色填彩,即所谓“画红点(填)绿(黄)”的装饰手法是红绿彩彩饰工艺的一个显著特征。
据唐英《陶冶图说》:“(颜料)调色之法有三:一用芸香油;一用胶水;一用清水。盖油色便于渲染,胶水所调便于拓抹,而清水之色便于堆填也”。可推知宋、金时彩料使用胶水或清水调料(景德镇艺人谓之“水颜色”)。
五、历代釉上彩的演变
(1)元代景德镇对釉上彩的继承
分为红绿彩和金彩,花纹类似元青花,金彩的金箔从元代至嘉庆前都用大蒜汁做粘合剂。继承了磁州窑的技艺,可能是磁州窑的工匠直接来到了景德镇。
(2)明洪武釉上彩
关于洪武时代的釉上彩瓷,传世与出土的遗物较为稀少,目前公认的只有几例,可以认为是元代工艺的延续。其最重要的是把红绿彩的技术引进官窑。
明洪武 白釉矾红彩云龙纹盘残器 南京明故宫
(3)永乐时代釉上彩技术的发展
过去人们一直未见该期釉上彩瓷传世实物,直至上世纪八十、九十年代,御窑厂出土少量该期遗物,这时期的民窑延续着元代红绿彩的风格。其纹样具有明初青花纹饰构图的特征。
(4)宣德官窑釉上彩及其创新
宣德时代的釉上彩瓷事实上已十分成熟,品种也大为丰富,根据遗物特征可分为四类,即单色釉上彩、青花填(绘)红(黄)彩、金彩、斗彩。需要注意的是,宣德时代调制出了新的釉料颜色——紫色,大大丰富了彩瓷的图案装饰。
(5)正统、景泰、天顺三朝釉上彩
由于三朝官窑瓷器不书年款,其面貌模糊不清,陶瓷史上称其为“空白期”或“黑暗期”。所谓“空白期”,并非完全空白,釉上彩瓷一直在生产,但工艺上完全继承宣德官窑。
(6)成化釉上彩
由此进入明代中期的新阶段,明代鉴赏家对此期瓷器评价很高。成化早期釉上彩多沿习宣德风格,器型以小件为主,有许多创新的纹样。以斗彩为其主要标志品种,斗彩瓷胎质洁白致密,其青花色调极有特色。另外,“鸡缸杯”、“无大器”等时代特征可能与成华皇帝本身的经历和喜好有关。
(7)明代弘治、正德釉上彩
正德出现“黄上红”,即在黄彩上画矾红,为正德时代独创。弘治时代绿彩流行,最有特色的品种是刻花填彩,即把釉剔掉,再在露出的胎上画花纹并填色。
(8)明嘉靖、隆庆、万历釉上彩
嘉、万时期瓷器品种比前代丰富,出现了创新品种。最有特色的是此时釉上彩以红、绿、黄、紫、黑彩描画图案,即所谓“大明五彩”,其中红、绿、黄为主色,亦有金彩等多种彩饰的彩瓷。
(9)清康、雍、乾时期釉上彩
康熙釉上彩分为康熙五彩、珐琅彩、粉彩等。康熙五彩又称古彩、硬彩。五彩色料中使用助溶剂少,彩饰用单线平涂的方法,整个色块鲜明透澈,线条硬朗,层次分明。康熙珐琅彩大约产生于康熙五十年以后,当时彩料由外国进来,区别于之前的铅,是不会氧化的硼,并且可以渲染,画出类似油画的深浅之感。康熙粉彩,是在珐琅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其先用“玻璃白”打底,再绘画,造成渲染的效果,形成淡雅柔丽的风格。
雍正珐琅彩在皇帝的直接干预下进行生产,产品比前代精良。康雍乾三代一脉相承,其工艺风格类似。
(10)清中后期釉上彩
清中期出现“浅绛彩”,浅绛彩指晚清至民国初年流行的一种以浓淡相间的黑色釉上彩料,在白瓷胎上绘出花纹,再染以淡赭和水绿、草绿、淡蓝及紫色料,经低温(650~700)烧成,其绘画效果与纸绢之浅绛画近似,故曰:“浅绛彩”。
从此时的程门画派开始,画家开始参与陶瓷制作,这在我国陶瓷史上是一种创举。浅绛彩将中国书画艺术——诗、书、画表现在瓷器上,使瓷画与传统中国画结合,创造出瓷画的全新面貌。
(11)民国时期新彩
引进外国传来的“洋彩”。新彩改变了古彩、粉彩、珐琅彩的勾线填色法,而用笔蘸取色料在釉面上直接作画。除此之外,还出现刷花、喷花等新工艺。
从元代到民国,釉上彩瓷每一代的变化都与当时的工艺、材料、时代文化有关,由此即可理解中国整个釉上彩的发展过程。
讲坛现场
交流
1、问:釉料大多是有毒的,会不会对人体有影响?
答:这些有毒物质只是微量的,故对人体影响微弱,且釉料有毒古人是不知道的,现代人才发现。
2、问:早期的瓷器做工拙劣,似乎易于仿造,如何分辨?
答:瓷器的辨别是从颜料、胎、釉、造型等多方面进行的,另外,如浅绛彩等工艺是需要很高的艺术修养才能完成,不是简简单单就可以仿造的。
3、问:一种新的颜料的发明要历经几百年,造成此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答:一是相比欧洲,中国古代手工业工具简陋;二是中国古代工匠的技术多为家族间代代相承,其传播具有局限性,难以出现新的突破。
4、问:瓷器的器型是否遵循一定的类型学规律?
答:瓷器大多都是用现有的器型绘画,但只有瓷板一类例外,因其烧造工艺的发展而出现不同的形状和痕迹,从而形成类型学分布,由此可以断代。
5、问:为何贵重的金箔很长一段时间是用粘合力不强的大蒜汁作粘合剂?
答:此种工艺是从文献中得知,且无法通过现代技术检测证明,故尚且无法确定。
6、问:唐三彩为什么只作为明器使用?
答:不一定只作为明器使用,三彩这种装饰也在盘、罐等实用器上使用。
7、为什么青花瓷提得多,釉上彩提得少?
答:青花瓷对日本、欧洲等的影响很多,且其模仿了伊斯兰的工艺技术,是双向交流的产物,文化联系更广,对世界影响更大。而釉上彩较之则是中国本土的产物。
总结
陈顺祥馆长总结:
我们很高兴能借这次彩瓷展的机会与江西景德镇博物馆建立起很好的关系,希望能借此机会促成以后的联合展览,望大家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