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作者:贵州博物馆-办公室 阅读:7011次 发布时间:2019-12-15
概览
为配合《御苑风华——颐和园文物精选展》开展,邀请了北京市颐和园管理处副园长、颐和园学会理事长、副研究馆员秦雷主讲颐和园建园270余年的历史变迁、文化内涵及非凡的造园艺术,阐述颐和园近年来在文物保护管理等方面的成就。本期贵博讲坛由贵州省博物馆研究部主任李甫主持。
演讲
北京市颐和园管理处副园长、颐和园学会理事长、副研究馆员秦雷
首先感谢贵州省博物馆对本次展览的支持,其次感谢各位听众对本讲座的支持。今天上午,《御苑风华——颐和园文物精选展》在贵州省博物馆开展。现在,我借此机会向大家做一个交流、分享。
颐和园原名清漪园,始建于清朝乾隆十五年(1750),在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英法联军焚毁,1886年重建,1888年正式更名为“颐和园”,是慈禧太后的长居之地和晚清中国的政治中心。颐和园面积300.8公顷,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组成,古建筑3000多间,是现世规模庞大、保存最为完整的中国古典皇家园林之一,馆藏可移动文物近4万件,几乎全部是宫廷旧藏。可以说,颐和园是一座历史、文化和艺术的殿堂。
一、清漪园之前
颐和园位于北京西北郊地区,自然风光秀丽,人文历史悠久。从辽金时开始,随着环境的开发,吸引了大量的金人来此聚居。
金贞元元年(1153),金代第一朝皇帝完颜亮在附近修建行宫。元代著名宰相耶律楚材及其家族的墓地修建在瓮山东南,即今日颐和园内耶律楚材祠及耶律铸墓所在地。
明代,瓮山人家傍山、小具池亭、糙槔锄犁、咸置垣下,酷似江南风景。聚居在西湖北岸的瓮山人家,约有百余户,大多为江南迁京的农人,种植大片水田,呈现出一派自然、恬淡、淳朴的村野风情。经过元明两代的不断修葺,湖泊一带出现10处著名的景色和10座著名的寺庙,成为声名远播的游览胜地。
瓮山泊水脉主要源于玉泉山及西山一带的泉水,金代章宗时曾形象地将趵突的泉水与汇聚的湖泊厘定为燕京八景中的“玉泉垂虹”。元灭金后定都北京,以金朝的大宁宫为中心,建成了规模宏伟的大都城。为解决城中水源,将瓮山泊西的玉泉山泉水开凿金水河为皇家专用的供水系统。大都从江南运物资均要通过漕运,元朝著名科学家、时任督水监郭守敬的倡导下,经过周密的地形测量,完成了修白浮堰凿通惠河的水利工程。惠河工程根据郭守敬的计划,从昌平引来白浮泉水,通过修建白浮堰拦汇沿途渚水,流注瓮山泊。再从通惠河下游渠道将水导入高梁河上源,然后流进都城,往南汇入大运河,彻底解决了江南至北京的漕运交通。
文昌阁的北侧有耶律楚材祠和耶律铸的墓地。耶律楚材做过元朝的宰相,是历史名臣,死后按其遗愿迁葬在“玉泉东瓮山之阳”。乾隆修造清漪园时,将墓地圈入了园内,重新为耶律楚材修建祠堂,塑造金身。1998年,在耶律楚材祠的东南又挖掘出耶律楚材次子耶律铸及其妻妾的墓葬,确定了此处为耶律楚材家族的墓地,此考古发现对研究颐和园的历史及园林的建立有重大意义。
颐和园万寿山的山体在金、元时期因山麓魁大,凹秀似瓮形被称名瓮山。又一说法,见于古代笔记:有一老父在凿山时掘到一个石瓮,大于常瓮许多倍,瓮上雕凿着怪异的花纹,瓮中藏着数十件物品。老父拿走了瓮中的所有东西,而把瓮放在山的西面,立下谶语说“石瓮徙,贫帝里” (孙承泽《春明梦余录》)。明代嘉靖年间瓮果然不知去向,物力也渐耗而贫,而传说中能预知天下的神奇石瓮,成为瓮山山名的发源之一。
明代的西湖,经过历代劳动人民的辛勤耕耘,环境更加美丽,环湖修筑许多寺庙,并出现“泉液流珠”、“湖水铺玉”、“平沙落雁”、“浅涧立鸥”、“葭白摇风”、“莲红坠雨”、“秋波澄碧”、“月浪流光”、“洞积春云”、“碧翻晓照”10处极具诗情画意的景色。
每年春四月,草绿柳青,踏郊游赏西湖景成为京城百姓生活中一项不可缺少的民俗活动。“西湖景”被誉为“壮观神州第一”,成为北京西北部著名的游览胜地。
“春明落日水拖蓝,天影楼台上下涵,十里青山行画里,双飞百鸟似江南。”画家文征明的诗语是此处风景的最好写照。
由于西湖景色优美,逐渐变成统治者游玩享乐的场所。明宣宗朱瞻基在玉泉山下修建望湖亭以观赏西湖风景,明武宗朱厚照在西湖边修筑钓台。
明万历十六年(1588),神宗朱翊钧从十三陵祭陵回銮,临幸西山, 登龙舟顺西湖而下, 先期派人关闭下流水闸,使水与岸平。一时间,西湖白波淼荡,一望十里,非常壮观。与“西湖十景”同时骈丽的还有“西湖十寺”人文景观,十座寺庙中尤以玉泉山脚下的功德寺和瓮山上的圆静寺最负盛名。
功德寺创立于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在西湖西北岸,初建时名“大承天护圣寺”,是元明两代兼有行宫性质的寺庙园林。庙宇规模宏伟,建筑华丽,被称为“西湖寺”。
圆静寺始建于明朝中叶,耸立于瓮山中部的山峰上(今排云殿位置),虽然没有皇家行宫的奢华宏丽,但其踞山面湖的气势和绝妙的观景方位被后来的园林造景所借鉴。
乾隆早期,瓮山圆静寺内住着一位出名的僧人无方,他能书善画,交友高雅,曾与清朝著名的大画家郑板桥诗文唱和,亲密无间。郑板桥到圆静寺探望无方,留下了“一见空尘俗,相思已十年”的诗句。
“西湖十景”与“西湖十寺”,是清漪园历史上园林草创的萌芽。
二、清漪园时期
1、乾隆修建清漪园的原因
(1)国力强盛
清漪园出现在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繁荣时期,史称“乾隆盛世”。时年,在北京西北郊有5座大型皇家园林:畅春园、圆明园、玉泉山静明园、香山静宜园、万寿山清漪园,史称“三山五园”。清漪园是“三山五园” 中最后建造的一座,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皇朝倾心建造的最后一座皇家园林。
(2)地形优势
瓮山、西湖地区湖山相依,地势开敞,可以完全按照设计者的意图加以规划建设,自始至终一气呵成。而且西湖从元明以来已是西郊的一处风景名胜,劳动人民不断在湖边开发稻田,种植菱荷,使这一带的风光有如江南,有神似杭州西湖的地貌环境。不少的官僚、权贵乃至最高统治者也倾心这里的优美风光,纷纷在此修建行宫、亭榭和庙宇、坟茔。明朝时,北京士民已有了春夏游湖的习俗,当时的文人称赞这里的景色道:“环湖十里,荷蒲菱芡,与夫沙禽水鸟,出没于天光水影中,可称绝胜”。
(3)兴修水利
随着西郊诸园的大规模扩建和增建,园林及漕运、农田灌溉用水已显不足。乾隆十四年(1749)冬的农闲时节,乾隆调集上万民工对西湖水系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大规模整治,拓湖、浚流、蓄水、设闸,使西湖面积增加了三倍,深度增加了两倍,不仅保证了周边园林和农田灌溉用水的需要,也成为北京城区的用水源头。整治后的西湖成为北京历史上第一座具有人工水库功能的湖泊。
(4)为母祝寿
乾隆十六年(1751)适逢皇太后钮祜禄氏60整寿,一向标榜“以孝治天下”的弘历于乾隆十五年特选择瓮山圆静寺旧址兴建大型佛寺“大报恩延寿寺” 为母祝寿,并将瓮山改称万寿山。与佛寺建设的同时,万寿山南麓一带的厅、堂、亭、榭、廊、桥等园林建筑已相继作出设计和工程估算,陆续破土动工。
2、清漪园的辉煌和毁灭
(1)规模
乾隆二十九年(1764)清漪园完工,用银四百八十九万七千三百七十二两三钱四分六厘,仅为建筑工程工料花销之一部分。
清漪园建成后,经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朝皇帝御临,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清宫《起居注》、《奏案档》记载:乾隆皇帝到过清漪园132次,留下1500余首咏园林风景的诗文。嘉庆皇帝入园265次。道光皇帝入园142次。咸丰皇帝入园41次。
此时的清漪园仅为御苑,皇帝从未在园中居住。《清高宗御制诗》中有“何处燕山最畅情,无双风月属昆明”句,说明清漪园是乾隆皇帝在北京西北郊“三山五园” 皇家园林中得意的压卷之作。
(2)艺术成就
清漪园是在自然的山水框架里,一次性规划、一次性连续12年不间断施工,立足于一个大园子的结构,用高阁、长廊、长堤、大岛、长桥一些大尺度并具有很高造景观赏性的园林建筑物,结构成气魄宏伟、色彩浓丽、金碧辉映,处处刻意突出皇家气派的宫苑,并以此在“三山五园”中独树一帜。
充分利用昆明湖和万寿山南部形成的开阔景界,于前山中央部位营构起宏丽壮观的建筑群,并于沿湖一带点缀以长廊、高阁、大岛、长桥,形成前山前湖大山大水,楼阁巍峨的辐射景观,同时利用后山坡缓林幽、后河狭窄曲折的特点,在后山中央部位建筑佛寺,并因地制宜,垒石造峡,分建园中之园,形成了后山后湖小山小水、宁静幽雅的内敛景观,从而使清漪园呈现出前山前湖气魄大,御园气质重;后山后湖意境深,山林意味浓的独特风格。
在造园艺术上巧于因借清漪园因袭了传统的帝王园林造园风格,如仿汉武帝太液池中的三仙山,于昆明湖筑三大岛,园内东建文昌阁供文昌帝君,西造宿云檐奉关圣帝君,典型地体现了东西文武,文武辅弼的帝王思想。同时吸取了各地私家园林之精华,如佛香阁取法杭州六和塔,惠山园取法无锡寄畅园,西堤六桥取法西湖之苏堤六桥,香岩宗印之阁取法西藏三摩耶庙等。这些因袭仿借之处,不是简单的抄袭复制,而是度其势、有其意,又不舍己之所长,以所仿景物之神髓与清漪园具体条件相结合,重其神肖而不求形似,从而使清漪园成为集中国传统造园艺术之大成的皇家园林。
在造园设计上体现了可贵的整体精神和总揽全局的思想。清漪园以绵延起伏的西山为远景,以静明园、圆明园、畅春园、静宜园为借景,昆明湖沿岸不设宫墙以将园外的田畴、村舍、园林纳入自身的景观体系中,园内园外浑然一体,从而构成了一个以“三山五园”为主体的和谐统一的园林组群。
(3)功能
清漪园的的功能主要有政余游豫、祀神礼佛、水猎观稼和万寿庆典四种。
(4)被毁
咸丰十年(1860)10月6日,英法联军抵达海淀;7日抢掠清漪园陈设;19日开始焚园。清漪园陈设被毁掠一空,建筑大部分被烧毁。百年心血毁于一旦,一代名园灰飞烟灭,剩下的只是秃山涸水,断壁残垣。
三、颐和园时期
1、颐和园的重生
1861年,遭受战争失败和御苑被焚巨大羞辱的咸丰皇帝在承德避暑山庄病死,此后,慈禧太后开始登上了晚清政治舞台。到光绪十二年(1886),已经两度“垂帘”的慈禧已经52岁,光绪皇帝也到了“亲政”的年龄。慈禧晚年安乐的要求与光绪独立掌权的愿望,共同促成了清漪园的重建。由于此时的清廷内外交困,财力匮乏,遂不惜挪用海军军费等款项修园。
1888年3月,光绪发布谕旨,改清漪园旧名为颐和园。颐和园工程持续了十年,1895年由于甲午中日战争被迫结束。
2、颐和园的特点和价值
颐和园工程完全继承了清漪园的山形水系、规划设计,大部分建筑的选址甚至名称都未予改动。但由于历史情势、国家财力、使用功能以及造园者文化素养的差异,颐和园对清漪园在承袭中也有所改易。
在中国古典皇家园林的颠峰之作——京西“三山五园”被毁灭后,随着封建帝制的日趋没落和行将覆灭,传统的皇家园林已经丧失了其再生的土壤,因此恢复了清漪园最主要和精华部分的颐和园,无疑成为中国古典皇家园林这一形态最后的绝笔。
3、颐和园的功能
清漪园时期,乾隆帝不在园中居住,颐和园作为慈禧太后颐养冲和之所,自光绪十七年起,慈禧开始居住颐和园,几乎每年夏季都来园居住,慈禧在此生活起居、处理朝政、接待外宾、举办庆典和祭祀活动等。
从德和园大戏楼建成的光绪二十一年开始直到光绪三十四年,在这十四年间,慈禧在颐乐殿听戏达三百余天次。德和园大戏楼成为当时演出京剧剧目最多的皇家戏楼,一大批民间名伶的唱做技艺得到进一步锤炼和规范,对后世京剧流派的形成影响巨大。而且由于慈禧经常赏赐王公大臣在德和园听戏,流风所及,上行下效,一时京剧成为都中时尚,极大加速了京剧在社会上的流传播。但就舞台而论,将德和园称之为“京剧的摇篮”,也不为过。
4、颐和园的政治地位
颐和园在国家政治、外交、宫廷生活等方面的地位和影响要远远超过清漪园。颐和园的产生本身就是晚清历史进程的反映和结果,在其间发生的事件更是直接影响了中国近代历史的进程和走向:自1892年起,慈禧太后开始正式入住颐和园,直到其死去的1908年,每年除春节前后数月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园中居住;1898年戊戌前后,颐和园成为中国各种政治力量激烈角逐的政治中心:光绪在这里分别召见维新派思想家康有为和握有一定兵权的袁世凯等人,询问变法事宜和寻求支持变法的军事力量;同时也是慈禧太后等保守势力酝酿扼杀变法的大本营;见机不妙的部分维新派人士甚至企图策动袁世凯“围园杀后”,孤注一掷,最终遭到失败,光绪也成为玉澜堂中的囚徒;1902年后,慈禧和光绪在这里设朝听政、颁发谕旨、接见外宾……颐和园是晚清中国最重要的政治舞台和外交场所,与中国近代历史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
四、从皇家园林到公共园林
1914年至1924年,颐和园作为皇室私产对外开放,游园的仅为少数显贵,外宾入园要先经过内务府知照颐和园酌开数处景点以示优待。
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将溥仪驱逐出宫,并修改优待条件,不再有清帝移居颐和园的内容。
溥仪出宫后,民国政府组织“清室善后清查委员会”,会同清室办事处将颐和园各殿宇陈设加封。同时国民军冯玉祥部接管西郊一带名胜古迹,对颐和园“仅派员提款,不问园事,园员役概仍其旧”。
1928年7月1日,颐和园被南京国民政府内政部接收管理,结束了为皇家服务的历史,成为国家公园。但园林管理维持清代的现状,有名无实。
1937年“七七事变”,颐和园因日军入园一度停止开放。
1949年后,颐和园真正收归国有,成为重点管理保护的对象。管理作为公园的首要工作,不断完善和发展。
1930年,颐和园首次将排云殿、德辉殿、玉华殿、云锦殿、紫霄殿、芳辉殿六处辟为陈列室,保持仁寿殿临朝听政及乐寿堂、玉澜堂帝后居住的原状。共陈列铜器266件,瓷器440件,玉器272件,珐琅、雕漆、插屏等364件。另在涵远堂设图书馆,陈列图书243部,后移至玉华殿、云锦殿及德辉殿各处。1930年7月10日 颐和园陈列馆、图书馆正式售票开放。1949至1951年颐和园管理处管辖包括圆明园、玉泉山、高水湖、养水湖、北坞村及颐和园内外所属房屋地产。20世纪30年代,颐和园各处房屋开始出租,包括宜芸馆、介寿堂、养云轩、无尽意轩、寿膳房、清华轩等处,民国时期袁克定、张大千、溥心畬等政要、文人都曾租住颐和园。1949年3月清理园内政治环境,通知租用园内房屋居住各户搬迁出园。在1950年时,1949年以前遗留的园内私人租户全部迁走。
1914年,颐和园对公众开放,1928年,正式成为国家的公园。
1949年4月,成立颐和园管理处。
1957年,成为北京市第一批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61年,成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8年,以“世界几大文明的有力象征”的高度评价,入选《世界遗产保护名录》,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2007年5月14日颐和园被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批准为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
1949年,和平解放北平的谈判在此处进行。按照中共与傅作义部签订的《关于北平和平解放问题的协议书》规定,双方派人成立联合办事处,于1月29日在景福阁下面的益寿堂召开成立大会。2月1日联合办事处在景福阁内召开第二次会议,详细商讨了双方部队换防、交接等具体事宜。一系列的政治活动,使景福阁成为北平和平解放的历史见证和具有特殊意义的纪念场所。1949年3月25日毛泽东在益寿堂设宴招待当时聚集北平的爱国民主人士。
建国后颐和园成为人民的公园,多次举办游园会,从1949年后开始,大型活动有劳动节、国庆节、儿童节、建军节等节日游园会。1960年5月1日,颐和园首次举行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游园会,参加者7万余人,由此开始,颐和园的“五一”游园会成为一种传统,每年照例举办,内容大致相同。
1969年10月1日,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20周年,颐和园首次举办国庆游园会。此外还举办过龙舟赛、横渡昆明湖、亚非乒乓球赛、苏州街宫市等活动丰富人民生活,多次接待国家总统、国王、总理、首相等外宾。
1998年12月2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颐和园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并给予如下高度评价:北京的颐和园是对中国风景园林造园艺术的一种杰出的展现,将人造景观与大自然和谐地融为一体。颐和园是中国的造园思想和实践的集中体现,而这种思想和实践对整个东方园林艺术文化形式的发展起了关键性的作用。以颐和园为代表的中国皇家园林,是世界几大文明之一的有力象征。
五、颐和园主要游览路线景点介绍
宫门前原为斜坡式台阶,1937年5月24日,从圆明园安佑宫废墟上移来一块雕龙云路陛石,安置在台阶的中央。门前两侧,一对铜狮蹲踞在汉白玉石须弥座上,北雄南雌。
东宫门在清漪园时名大宫门,重建后改称东宫门。坐西朝东,面阔5间,歇山式顶,为三明两暗式,柱高3.8米。明间面东额枋柱上悬挂光绪帝御书的“颐和园”金字大匾,装修3间实塌大门,每扇门上横竖各排列9颗镀金园钉。
仁寿门在清漪园时称二宫门,重建后称仁寿门。仁寿门是牌楼门、衙署仪门与寺庙棂星门相结合的形式。牌楼为2柱一楼,庑殿式顶。门上悬满汉文“仁寿门” 额。仁寿门的左、右各有一个长7.2米青砖影壁,庑殿式顶,上有砖雕浮龙,是颐和园内惟一的一座砖雕影壁。
仁寿殿,始建于乾隆年间,原名勤政殿,光绪时重修,引孔子《论语》中“仁者寿”的语意改为今名。仁寿殿在仁寿门内庭院的正中,两侧为面阔5间的南、北配殿,配殿后有后罩房。仁寿殿前的露台上,陈列着4只乾隆年间铸造的铜鼎炉,及铜龙、铜凤、铜缸各1对。院中陈设从圆明园移至此的铜麒麟。仁寿殿正殿面阔7间,殿内明间正中有地平床,设象征封建皇权的九龙宝座,上方悬挂匾额“寿协仁符”,意仁与寿君子兼而有之。
德和园位于仁寿殿的西北侧,始建于光绪十七年(1891),是一组大型的戏园建筑,共4进院落,包括大戏楼、看戏廊、颐乐殿等。主体建筑大戏楼坐南朝北,高21米,分福、禄、寿三层。下层戏台宽17米,台明东西各有3个汉白玉通气孔。下层戏台设置仙楼、仙桥,中、上层戏楼上面建有滑车,演戏时可以上下配合,同时表演有水法、戏法的大切末戏。戏台底部还有一个深10米的砖井与五个水池,用以增强共鸣,还可制造喷水效果。
文昌阁始建于乾隆年间,城关上原为3层阁,光绪时改建为2层阁。文昌阁名取意文运昌盛。“文昌 ”即文昌帝君,为道教神名。在清漪园的设计中,万寿山西麓的宿云檐城关供奉关圣帝君,这里供奉文昌帝君,取文武辅政的寓意。文昌阁坐南朝北。其下部是面阔17米、用城砖砌筑的城台,城台的中央开拱形门洞,上部正中是一座平面呈“十”字形的2层楼阁,四角上立着4个角亭作为陪衬。南面城墙券门上方有“文昌阁”石额。清漪园时期,昆明湖东、西、南三面没有围墙,文昌阁城关是从东、南方向入园的一座重要城门。
玉澜堂始建于乾隆年间,光绪时重修,在清漪园时是乾隆帝的书堂,颐和园时被作为光绪帝的寝宫。正门玉澜门,采用了中国传统四合院住宅建筑中王府大门的形式 (殿式门),面阔3间,坐北朝南。正殿玉澜堂,面阔3间,明间外檐匾额“玉澜堂” ,语出晋代诗人陆机的诗句“玉泉涌微澜”。
宜芸馆始建于乾隆年间,光绪时重修。宜芸馆在清漪园时为乾隆帝的书库,颐和园时为光绪皇后隆裕的寝宫。它与玉澜堂建筑群相连,按布局可视为玉澜堂的后院。由宜芸门、宜芸馆、近西轩、道存斋及游廊组成,庭院稍小于玉澜堂。正殿宜芸馆坐北朝南,面阔5间,明间悬有“宜芸馆”蝙蝠式匾,院内南侧廊后檐白粉墙上,东、西各嵌有5块乾隆帝所临名家墨刻石。
乐寿堂始建于乾隆年间,光绪时重修,清漪园时是一座佛堂,颐和园时是慈禧太后的寝宫。正殿乐寿堂,依山傍水,坐北朝南,面阔5间,殿前檐明间悬挂“乐寿堂”匾。光绪十二年重建之后,改为现在平面呈“十”字型的单层建筑。乐寿堂前放置铜鹿、铜鹤、铜瓶,寓意“六合太平”,庭院内种植玉兰、海棠,寓意“玉堂富贵”。
颐和园长廊是中国古典园林中最长的画廊,位于万寿山南麓,横贯东西,将分布在湖山之间的楼、台、亭、阁、轩、馆 、舫、榭联缀起来,既密切了湖山之间的关系,也丰富了湖山交接处的景观。咸丰十年(1860),长廊被焚毁,仅剩下11间半,光绪十四年(1886)重建。
长廊始于乐寿堂西的邀月门,止于石舫东面的石丈亭,全长728米。长廊共有273间,廊的中间建有留佳、寄澜、秋水、清遥4座八角重檐亭。长廊东西两段又各有短廊伸向湖岸,衔接着对鸥舫和鱼藻轩两座水榭。西北部连着一座3层小楼山色湖光共一楼。长廊的地基随着万寿山南麓的地势高低而起伏,它的走向随着昆明湖北岸的凹凸而弯曲,这就使长廊绵蜒曲折,富于变化。长廊的每根廊枋上都绘有大小不同的苏式彩画,共1.4万余幅。取材有西湖风景、山水人物、花卉翎毛等,其中人物画大多出自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聊斋》《封神演义》中的故事。1990年,长廊以杰出的建筑手法和绚丽的彩画艺术被收入《吉尼斯世界记录大全》。
排云殿是万寿山前山中央建筑群的主殿,殿名源自晋代诗人郭璞的“神仙排云出,但见金银台”的诗句。建筑坐北朝南,面阔5间,重檐歇山顶。 “排云殿”匾下有联“松岳大云垂九如献颂,瀛洲甘雨润五色呈祥”,描绘的是一幅祥云颂德、甘雨献瑞的人间仙境,点出了排云殿“庆寿”的主旨。排云殿前是用汉白玉栏杆围护着的三面有台阶的宽阔平台,台上有铜龙、铜凤、铜鼎各1对,台下两侧对称地排列四口铜缸。 乾隆时,这里建造的是用以为母祝寿的“大报恩延寿寺”,1860年遭到焚毁后,光绪在原基址上建造为慈禧太后祝寿庆典所用的殿堂,慈禧曾在此举办过四次万寿庆典。
耸立在万寿山前山中心部位的佛香阁,始建于乾隆年间,光绪时重修。这是一座宗教建筑,“佛香”二字源于佛教对佛的歌颂。佛香阁坐落在20米高的石造台基上,八面三层四重檐,周围有廊,黄、绿色琉璃瓦屋面,八脊攒尖顶,以八根坚硬的大铁梨木为擎天柱,结构繁复,气势宏伟,是颐和园的标志性建筑。
智慧海位于万寿山山顶,是一座始建于乾隆年间的2层宗教建筑,全部用砖石发券砌成,又称“无梁殿”,用黄、绿两色琉璃瓦装饰墙面,并嵌有精致的琉璃小佛像。
宝云阁始建于乾隆二十年(1755),是运用中国传统的拨蜡法铸造而成,通高7.5米,重二十万七千千克,是中国目前尚存的工艺最精巧、体量巨大的青铜铸品之一。宝云阁的梁、柱、枋、椽、斗拱、顶瓦、宝顶、门窗以及匾额皆为铜铸,但其式样、尺寸和工艺精细程度与木结构完全相同。殿内坎墙壁上镌刻了当时监工大臣和所有工匠的名字,如太子少保、户部尚书管理户部三库事务总管内务府大臣海望、工部左侍郎、总管内务府大臣三和,总管内务府大臣、副都统苏赫纳等等,并注明“乾隆二十年岁次乙亥夏六月镌刻”。咸丰十年(1860)宝云阁因其铜铸的材质幸免于难。二百余年来,宝云阁经历了风雨的侵蚀和帝国主义的入侵,可谓历尽世变,阅尽沧桑。
四大部洲建筑群始建于乾隆年间,咸丰十年(1860)烧毁后,光绪时将原为3层的香岩宗印之阁改建为单层的佛殿,南瞻部洲改建成山门殿。1981年重建了四大部洲、八小部洲和4座梵塔。重建的四大部洲基本上保持了原建筑的形式和风格。四大部洲建筑群位于须弥灵境以南,是一组汉藏风格融合的建筑。香岩宗印之阁象征佛教世界中心须弥山,阁的前后左右环建着象征神仙居住的四大部洲,每一大部洲旁分建两个小部洲。另建有日台、月台和四座梵塔。
苏州街位于后溪河中段,始建于乾隆年间,是仿照江南苏州的水街修建的皇家宫市,全长约270米,建筑布局摹仿了浙东一带常见的“一水两街”的形式,以后溪河中段的三孔石桥为中心向两侧展开,两岸60余座铺面鳞次栉比,以河当街、以岸做市。当时的买卖街由太监扮商人,宫女扮顾客,假作买卖、供帝王嫔妃感受江南风物,玩味江南民情。咸丰十年(1860)被焚,光绪年间由于财力有限便任其荒残。1987年开始,经过4年的复建,完成了现在的苏州街景区复建。
谐趣园是一座园中园,位于万寿山后山东北麓,始建于乾隆十六年,原名惠山园,是仿江苏无锡惠山寄畅园而建。嘉庆十六年(1811)改建此园后更名谐趣园。光绪十七年重建谐趣园时又有增改。慈禧太后驻园时,经常至此钓鱼游乐。园内主要建筑有引绿、洗秋、涵远堂、兰亭、湛清轩、知鱼桥、瞩新楼等。其中比较知名的是知鱼桥,桥名源自中国先秦哲学家庄子和惠子在濠上那段讨论有关鱼的有趣辩论。桥头的石牌楼上面镌刻着乾隆帝题写的“知鱼桥”题额,及有关鱼快乐命题的御制诗句。
清晏舫亦称石舫,始建于乾隆十九年(1754),造型仿自江南园林中的“舫”式结构,全长36米,船体用青白石雕砌而成。乾隆皇帝建造它的原因是希望大清王朝像磐石一样坚固。石舫最初为中国传统的木构舱楼式样,但遭焚毁后仅留下石造船体于湖中。光绪十九年(1893)重修,模仿西洋轮船的式样,建成洋式的雕花屋顶,并添加了两个石造机轮,镶嵌彩色玻璃,更名为“清晏舫”,意天下太平。清晏舫坐北朝南,船头向北,船尾高翘向南。
西堤是乾隆时仿照杭州西湖的苏堤修筑的。这道长堤和玉泉山、西山融合在一起,使颐和园有限的空间得到无限的拓展。西堤的修筑,增添了昆明湖的景色,尤其在柳条吐绿、桃花绽红的季节,一条彩色缤纷的长堤,浮现在昆明湖之上。掩映在湖光山色中的西堤六桥,也是仿照苏堤六桥建造的,由北向南排列的顺序是:界湖桥、豳风桥、玉带桥、镜桥、练桥、柳桥。
廓如亭始建于乾隆年间,光绪时重修,俗名八方亭。廓如亭是颐和园40多座亭子中最大的一座,而且在中国同类的园林建筑中也是最大的一座。亭平面呈八方形,亭中共有42根柱子。亭内每面各有一块木匾(共8块),上镌乾隆御制诗文及《文心雕龙》文选。
十七孔桥横跨在东堤廓如亭和昆明湖中的南湖岛之间,始建于乾隆年间,光绪时重修。桥长150米,宽8米,有17个券洞连续而成,是园内最大的一座桥梁。青石筑成的桥体,汉白玉栏杆,桥栏的望柱上共雕有神态各异、大小不同的石狮544只,可与著名的卢沟桥石狮媲美。
南湖岛以位于昆明湖大湖南部得名,岛东西宽12O米,南北长105米。环岛以整齐的巨石砌成泊岸,并用青白石雕栏围护。乾隆年间岛上建有广润灵雨祠、鉴远堂、澹会轩、月波楼、云香阁、望蟾阁。嘉庆年间将3层的望蟾阁拆除,改建为单层的涵虚堂。咸丰十年(1860年)岛上建筑严重被毁,光绪时重修。
讲坛现场
交流
问(小朋友):慈禧太后在颐和园接见外国人,对他们那么好,为何八国联军还要入侵中国?
答:慈禧接见外国人是在八国联军入侵后,才认识到要与外国人搞好关系。当然,光是搞好和外国人的关系是得不到尊重的,只有自身强大了,才会被尊重。
问:参观颐和园的时候,更多看到的是建筑和风光之美,刚您提到颐和园的馆藏文物有近4万件,我想问一下颐和园是否有文物展陈让观众参观?
答:在颐和园的发展过程中,这些年颐和园的文物保护、收藏、展示逐渐发展,颐和园过去的展览方式主要是原状陈列,现在考虑到文物保护、观众流量外。现在除了原状陈列外,现在颐和园有文昌院专门陈列文物,有盆景厅等,在德和园有文物交流展览厅。在这方面,颐和园在展示条件更好的环境下推动文物展示。
问:因为北京郊区的城市化,颐和园外部的街景是否受到影响?
答:随着北京人口的扩展,颐和园外部的东部高楼崛起,面向香山的面保护的还是很不错的。前几年颐和园西面、南面外部要修高压线,为了不影响颐和园景色,增加几倍成本转为地下线。
问:在1903年贵州籍文人严寅亮题写“颐和园”三字之前,颐和园的牌匾是由谁题写的?
答:从我们的研究来看,不太认同这三个字是严寅亮题写的,除网上传说外,没有任何证据能证明。在慈禧时,重要的题字都是御书。从字体来看,颐和园匾额出自光绪之笔。
问:颐和园如何防火?
答:颐和园防火非常重要,3000多件古建筑,颐和园的重要建筑都有避雷针、消防栓、烟感探头,山上有消防蓄水池。现在古建筑起火,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电,为此,我们实行全员夜间拉闸断电、清场。
问:颐和园如何解决建筑耐久性的问题?
答:这要靠中国古建的技艺,以前是20年一大修,这样会损失古建的很多历史价值。现在更多的是不断的持续投入,有小问题立马修补小问题,利用各种检测手段,比较长久的延续下去。
观众提问
总结
李甫主任对本次讲座进行了总结。本讲座是为配合贵州省博物馆新展《御苑风华——颐和园文物精选展》举办的,相信大家通过秦园长的精彩演讲,不仅对展览会有更新的认识,而且对颐和园建园270余年的历史变迁、文化内涵及非凡的造园艺术有更加深入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