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期:纪要丨拼合考古遗存碎片,解码贵州历史轨迹

来源: 作者:贵州博物馆 阅读:4539次 发布时间:2023-07-03


 1688370834609319.jpg

1688370912432205.jpg

主讲

张合荣:考古发现是一个个的点,而博物馆展览呈现的是一条线,如何将这些点串成线,是我们本次讲座要解决的。

 

一、山水之间——贵州考古遗存类型

贵州山之骨架和水之网络。贵州处于云贵高原东侧,地势西高东低,整体由高中山向低山丘陵过渡,西部为乌蒙山脉,北为大娄山,东北端属武陵山,中部有苗岭,被山脉分割的河流分属长江和珠江水系,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的省份。

 1688369931560998.png

贵州地形地势图

  贵州是喀斯特岩溶洞穴发育良好的地区,古人充分利用多山多洞少平地的地理生态,常常选择洞穴、山顶或河流两岸活动,形成贵州考古的独特遗存。

(一)天然洞穴——岩溶洞穴和岩厦遗存

1.史前洞穴遗址

2.洞葬

洞葬主要分布在贵州中南部。部分洞葬的棺材上有棺画,与贵州岩画相似,为解开岩画之迷提供重要线索。

3.洞屯类防御类建筑遗存

4.洞壁岩画或摩岩石刻

5.宗教类遗存

6.冶炼类遗存

7.其它遗存

(二)靠山吃山——山顶遗存

1.山顶居住遗址

2.山顶作坊类遗址

   以普安铜鼓山和大坡遗址为典型代表。

3.山顶防御类遗址

    以海龙囤和玛瑙山为典型代表。

4.山顶宗教类遗址

(三)临水而居——江河盆坝地域遗存

1.山间盆坝条块状遗址

2.河流沿岸形成的条状遗址

   舞阳河、北盘江流域等的遗址

3.沿交通走向形成的线性遗存

 

二、碎片拼合——贵州历史发展轨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过几代考古人持续奋斗,我国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延伸了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丰富了历史内涵,活化了历史场景。”在新时代大背景下进行贵州历史的展陈提升,应尽力围绕并完成这一目标任务。

1.史前洞穴遗址分布及其特点

第一,漫天星斗,西密东疏;第二,发展到旧石器时代晚期,黔中地区成为最密集的区域;第三,遗址延续性强,包括有不同时期遗存的堆积,是不同人群活动的结果,这些人群可以是不同时代、不同族群。

2.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遗存特征

第一,花瓣状沿江河形成条块分布;第二,受四川盆地、滇西高原、岭南丘陵和湘西等方向的文化影响,开始形成多元的文化区块,但由于地理生态的原因,四周的文化区块均未能融合在黔中区域,黔中区域仍在洞穴中缓慢发展;第三,遗存多有延续性,包括有新石器时代和商周时期的堆积。

3.东周秦汉时期“西南夷”及汉文化遗存

第一,遗存主要分布在贵州中西部乌蒙山东西两侧,这种格局的形成可能同春秋战国的政治格局有关;第二,汉代开发西南夷以四川盆地为前沿支撑,采取自北而南的策略,因而汉文化分布区域与东周时期西南夷分布基本吻合,也主要在贵州中西部地区;第三,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重心在中西部地区,乌蒙山脉核心区是当时的舞台中心。

4.两晋南朝至隋唐时期遗存

第一,遗存分布范围大大缩小,主要集中在黔中地区,尤其是贵阳西南侧的清镇平坝以羊昌河为核心的地区,表明从这一时期开始,黔中地区逐步成为贵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第二,西部乌蒙山脉核心区开始被边缘化;第三,由于这一时期南朝的政治中心在长江下游的南京,因而尽管相隔遥远且行羁縻统制,但从出土物观察,黔中地区出土的青瓷器等与南京和江浙一带比较接近,说明文化的交流联系并未中断。      

5.宋元明以后的遗存特征

第一,经过长期缓慢发展,到这一时期,进一步形成以今贵阳为中心,以四大土司为舞台的分布格局;第二,随着东西向黔滇大道的修筑,贵州设省,贵阳的核心区位越发凸显;第三,沿明代东西向卫所设置发展起来的城市群成为贵州中部亮丽的明珠。

 

三、源流有自——鸡公山文化传承

   鸡公山文化主要分布在金沙江东岸五莲峰东侧至贵州西部乌蒙山西缘之间基本呈东北—西南走向的昭鲁坝子中。贵州境内以威宁县的中水盆坝最为集中。鸡公山遗址的埋藏坑成圈环山分布,在山北半部、南半部和东南侧形成独立区域。中部有开凿平整的大平台,应为整个活动的中心区。建筑遗存位于山顶、东南平台。沟、路位于东侧。墓葬位于南半部。出土陶器中瓶、罐是基本组合,卜工先生认为是具有礼制性质的列瓶、列罐。吴家大坪遗址出土的陶、石器和碳化稻米与鸡公山遗址相同。2004年还新发现并试掘了营盘山遗址,文化内涵略有差异,可能存在时代早晚关系。讲一个文化,要用很多遗址点的文化组合来讲。

通过大量的田野调查和室内整理研究,目前鸡公山文化在下列几个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一是弄清了鸡公山文化的分布范围和核心区,对文化特征、地域差异、分期和文化交流等都有了相当程度的了解;二是鸡公山文化石器已有复杂的宗教信仰(大量祭祀坑)、掌握了青铜冶铸和农业种植技术,并可能出现了礼制性器物,社会发展已进入文明的初始阶段;三是通过比较分析,明确鸡公山文化遗存的文化因素不仅被中水红营盘、银子坛和曲靖八塔台等东周石器的青铜时代遗存广泛继承。而且在乌蒙山东侧的可乐类遗存和金沙江流域的云南巧家以至川西南的经久大洋堆等遗存中都有浓厚的鸡公山文化因素,滇东黔西地区的文化传承一脉相承,源流有自。

  图片 2.png

发掘中的鸡公山遗址

 

 图片 3.png

K13出土器物组合

 

四、风云际会——汉晋南朝时期郡县变迁及文化兴废

    西汉的牂柯郡是在诛且兰、平夜郎、句町等众多南夷后设置的边郡,所辖17县涵盖今贵州大部、云南东部和广西西北部等地,根据目前发现的汉至南朝时期遗存的分布和规模分析,其郡治不在既偏且远的清水江上游黄平、福泉等地,而应在黔中腹地的贵阳西南侧至安顺一带,西秀区的宁谷龙泉寺遗址最有可能是汉牂柯郡郡治所在地,而汉遗存分布密集的清镇平坝一带则可能是且兰县的县治所在地,即郡县不同城。

1.可乐的兴废

可乐是贵州境内最早置县的地区,学者多认为可乐粮管所遗址就是犍为郡所辖汉阳县的县治。2022年我们在可乐粮管所遗址钻探出夯土墙基分布,保留最高处有2.2、最宽处10余米,可进一步确证可乐粮管所遗址系汉犍为郡汉阳县县治的推测。其筑城方法,和广西汉代城墙接近。汉代开发西南夷时,在乌蒙山东西两侧各设一个县——汉阳县和朱提县。位于可乐的汉阳县在汉代完成对西南夷的开发使命后便被废止,而在乌蒙山西缘昭鲁盆地设置的朱提县,由于地理环境优越且位于交通要道上,汉晋以后直到隋唐时期一直都是朱提郡郡治所在,慢慢发展为乌蒙山脉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2.交乐(万屯)的兴起

    这一地区出土的文物,年代集中在东汉晚期至三国时期。2019年在交乐黄泥堡发现近10万平米的大遗址,是当时的中心聚落,要进一步探明该遗址是否有城址。为何这一时期这一区域能形成大的聚落,出现许多等级非常高的文物,这可能和三国时期诸葛亮南征南中,为加强管理,分牂柯郡和益州郡设置兴古郡有关,也就是说,这一区域极有可能是兴古郡的核心所在。从墓葬形制看,交乐和广西合浦有文化联系。

3.黔中地带双行政文化区的形成(贵阳之根)

从考古材料来看,安顺宁谷遗址可能是汉代牂柯郡郡治,宁谷衙门坡遗址发现有夯土墙基遗存。龙泉寺遗址出土有木简牍和许多“长乐未央”瓦当,今后加强田野工作可能还能有进一步的重要发现。两晋南朝时期,随着牂柯郡管辖范围的缩小,牂柯郡郡治可乐东移到贵阳西侧侧的贵安新区马场一带,目前考古发现也集中在这一区域。贵安新区包括大松山在内的一系列重要新发现,为从考古上追溯贵阳的早期历史提供了可能。

贵安新区直管区的湖潮和马场等黔中腹心地带,是贵州境内地理生态互环境最优越的区域,早在数万年前,古人已选址该区域生存发展,成为史前洞穴遗址的富集区。目前仅在马场镇周边区域就已发现30余处史前洞穴遗址,其中牛坡洞遗址发掘成果荣获“2016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招果洞遗址发掘成果荣获“2020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分布在马场镇周边地区的大量两晋南朝至隋唐时期墓地遗存,显示着这一区域已是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它应该就是后世贵阳作为贵州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根基,2022年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大松山墓地实证这一区域人口增长,四方文化交汇的历史实际,当前的首要任务是经过艰苦而细致的考古工作,找到南朝至隋唐时期的城址。

 

 

 图片 4.png

黔桂古道上的明代石桥,徐霞有可能从上面走过。

 

问答:

问:鸡公山、红营盘、银子坛如何在展览中进行展示?

答:在商周单元,用图版展示鸡公山、红营盘、银子坛的发展变化,鸡公山的文物在商周阶段进行展示,红营盘、银子坛的文物在秦汉阶段进行展示。现有的条件还无法做到在集中展示一个埋藏坑器物的同时,对各种器物分型分式后展示。现在进行的基本陈列整改,每个内容主创人员负责一个时间段,要有专门的人员,将各个时间段的内容按事件发展的本末统合起来,不要出现各个时间段对同一事件进行重复介绍的情况。

问:现在贵州周边的很多战国秦汉时期的考古发现,对一些原本定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墓葬修正为西汉时期。那么赫章可乐一些原本定为战国时期的墓葬,是否也应修订为西汉时期呢?

答:赫章可乐2000年考古发现的年代推定,主要依托柳叶形铜剑等,从巴蜀地区柳叶形铜剑的年代来看,赫章可乐考古报告的时代划分没有大的问题。

问:普安铜鼓山青铜冶炼的原材料来源地在哪?“铸客”假说是否适用于战国秦汉时期的贵州?

答:目前考古发现还证明不了普安铜鼓山青铜冶炼原材料的具体来源,但有可能是云南东部的一些矿藏通过交流而来。贵州一些遗址点出土的青铜铸造范可以用“铸客”假说来解释,但普安铜鼓山的冶铸时间相对较长,普安铜鼓山不符合“铸客”假说。

问:如何看待套头葬葬俗的内涵?

答: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如有观点认为套头葬只代表墓主的财富,有观点认为套头葬代表对墓主头颅及灵魂的保护,有观点认为套头葬代表墓主属于巫师阶层,甚至有新的观点认为套头葬是上古巴蜀地区三星堆文化的延续。但这些都是一些假说,目前还很难对这些假说进行证实或证伪。

 

总结:

李飞馆长指出,本次讲座为基本陈列改造提升而专门组织,张合荣副所长为此作了精心准备,对用考古材料讲好贵州故事具有指导意义。他开阔的视野、严谨的治学精神令人印象深刻。讲座中提出的许多观点,是数十年田野观察和长期深入思考的所得,今天都和盘托出,大快朵颐。希望大家把讲座中一些重要的认识,充分吸纳到正在推进的基本陈列改造提升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