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作者:贵州博物馆 阅读:4035次 发布时间:2023-07-11
一、开场
2023年7月5日(星期三)下午2:30,《洞见贵州》分享会在贵州省博物馆非遗剧场举办。策展人敖天海介绍了《洞见展》的展览情况,摄影作者代表周元杰、贵州省摄影家协会主席彭波分别致辞,最后由贵州省博物馆馆长李飞致辞并宣布开展。
随后,三位作者彭香忠、李贵云、周元杰前排就坐,主持人互动现场采访。
主持人: 您第一次进洞的时候是什么感受?
彭香忠:我是贵州师范学院毕业的,大学四年的假期都是跟随老师去做科研,那时候探洞很艰难,我们探洞的地方都是没人去过的,我当时按照老师的要求拍些照片。探洞有时候是需要很长时间的,有可能在洞里就会呆上一整天,这是相当危险的。每走一个瀑布、一个陡坎,说不定就会有生命危险。所以要把精力放在洞穴的拍摄上,这是一项很艰巨的任务。
主持人:您去探了多少个洞?
李贵云:当年我们拍摄溶洞的时候,最早去的是织金洞。我对洞特别有感情,大概拍得有二、三十个。我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就开始拍摄照片,有很多老的照片,如果有这方面需求的人,我愿意给大家提供资料。
主持人:大家都知道您喜欢探洞,您通过这么多年的探洞,每一次都冒着生命危险,您在探洞的过程当中有什么生命启悟?
周元杰:探险不是冒险,探险是一个有计划的组织实施的行动,我们不会去故意涉险,我们每进一个洞穴,每一次潜水,事先我们会进行一个长期的精密的策划,包括当地天气、水文、地质情况,事中我们会有明确的分工、预案以及紧急情况的处理方式,事后我们会总结。
二、主讲内容
周元杰:非常感谢大家!很难得,已经进行了下半场,还有这么多依依不舍的听众,我所讲的主题也叫《洞见》,以探险者的身份去看我们贵州的地下世界,我身后的照片是去年拍摄的,其实也是我一直想去拍摄的洞道,找这个洞穴并拍出这一张照片,我花了十年的时间,这个地方在清镇,它叫龙潭洞。
提到贵州,浮现在眼前的是绵延的山峦,是壮丽的大瀑布,是灵动的河流,亦或是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同胞。贵州饱含着温度,更充满了色彩,“多彩贵州”为众人熟知。不过,今天给大家带来一个鲜为人知的贵州,一个充满未知与挑战的“地下贵州”。
洞穴是一个隐藏在地表之下的空间,这里没有移动网络、电话信号,和文明世界完全隔绝;失去阳光照耀,黑暗是永恒的统治者,伸手不见五指完全不足以描述洞穴的黑暗,无论睁眼闭眼,呈现在视网膜上的图像永远是黑色。
洞穴是⼀个充满想象力的世界,大自然亿万年的精心雕琢,让冰冷的岩石获得了生命。走入地下,可能会遇到一条宏伟的隧洞、汉白玉般的钟乳石沉积、远古海洋生物化石,再或许是一幅史前⼈类的壁画……
这些都是想象,对于探洞者来说,除了知道这个洞穴没有人来过,其余的一无所知。
多数人对洞穴充满误解:认为这是一个难以接近的粗鄙空间:里面充满了迷信、传说和超自然生物。我希望用身体力行的方式,去改变大众固有的看法,摄影是一个很好的手段,它直观、易懂,也许能改变根深蒂固的误解。
为了呈现最为接近真实的地下世界,我用了10年的时间。走访了大大小小70余个洞穴,执行了1200多次潜水,拍摄了10万张照片。同时接受着严苛的训练,应对极端环境和随时发生的意外。
洞穴就像希腊神话中的蛇女美杜莎,美丽且致命!每⼀张图片,每一帧视频,都是探险者们冒着生命危险带回来的。我相信这样的付出是值得的,社会需要探索精神,这能让人从容地直面挑战,获得征服困境克服万难的勇气,这是探索的意义。
其实,我希望大家关注图片中的那些⼈影。很多时候,他们只是一个剪影,或是一个轮廓,但是,他们才是真正的主角!他们是我最信任的伙伴,其中的很多人都是“90后”“95后”,他们的手长期与岩石接触,骨骼关节变得粗壮,手上常有开裂的口子或是冻伤的结痂,掌心的皮肤也像砂布一样粗糙。
他们是地下世界勇敢的探索者,正是他们过硬的技巧,在漆黑的洞道中,在冰冷的水下,直面未知,克服万难,将灯光放置在正确位置,“洞见”的图景,才能创作。无兄弟,不探险。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关于未来的计划,我会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水下贵州”的探索中,继续探访洞穴之下更为隐匿的水下深渊,这是⼀个非常值得期待的领域。
经常有人问我,为什么要去探洞?我说:我的家乡——贵州是洞穴的王国,我想知道——无尽深渊尽头的模样。 躬耕黑暗,心存光明。
三、问答
问:现在无人机技术都是突飞猛进的,像现在新的技术、新的理念,在整个山洞探险拍摄中,会不会发生一些突飞猛进的改变呢?
答:非常感谢。所有的技术依赖的主体是人,我们现在的技术还没有达到让人完全脱手的水平,我们在水下会使用机器人作为我们潜水员的辅助,因为它实时传递我们水下的情况并及时与水面上人员的沟通。另外还有水下的通讯系统,工具它只是一个辅助,主体还是人到那个地方,然后去释放这样的设备。但是这些设备确实给我们提供了很多便利。相信人和机器相互协作,未来肯定是我们的一个趋势,谢谢!
问:洞穴里面会有什么味道、气味?
答:洞穴里面的气味应该这样来说,贵州的洞穴可能会有贵州洞穴的气味,墨西哥的洞穴有墨西哥洞穴的气味,有一些火山形成有关的洞穴可能会有硫磺的气味,每个洞穴的气味都是不一样的。不同的岩层、不同的湿度环境、不同的岩质,它是有不同质感的。有的洞穴比较干燥,比较适合于存放东西,有的洞穴很潮湿,放的东西可能会腐烂。所以我觉得洞穴是一个非常百变的空间,谢谢!
问:你们的经济是靠赞助还是自费,怎么解决经济问题的?
答: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我觉得生存是人的第一要务。爱好是最好的老师,我的爱好就是去拍摄。我们不是什么科研单位,也没有任何津贴,我们自己有俱乐部,有一些教学培训,钱也不是很多,也没有花太多的钱,只是我们愿意去付出,钱不能解决全部的问题,还需要金钱之外更多的东西去完成这项任务,谢谢!
问:就目前的这些条件和设备,你们有遇到过进不去的地方吗?怎么解决?
答:谢谢。我们现在的技术只能和之前的技术作一个比较,对于整个地球来说,我觉得还非常的浅显,比如深海这样的区域,或者洞穴上的封闭空间,还有一些更小的隧道,到达这些地方的难度永远超越我们现在能掌握的知识以及我们的技术。探索不是战天斗地,我们在探索的时候要知道自己的极限在哪里。我们现在所使用的设备还远远解决不了我们可能要面对的地心深处、深海环境所带来的挑战,但是我相信,我们在每一次的探险中会去积累经验,这样的经验是宝贵的,经验通过理性的表达可以传递,以后人们可以获得这项经验,并最终有所突破,然后一点点地向前,谢谢!
问:我想问一下有没有遇到过迷路的情况?怎么保证可以原路退回?有没有遇到过很危险的情况?
答:关于迷路的问题,首先说我们为什么会迷路?迷路分成几种,一个是面对的方向太多了,忘记了回去的路;二是出于紧张,忘记了来的地方是什么样子的。第一个是可以通过掌握一些方法解决,我们在整个过程中会使用我们的导航设备,包括水下,比如地图、指北针、指引绳等,这是我们最基础的保障。另一个我们需要冷静思考,这个不是一天可以练成的,在遇到应急情况该怎么处理,这是关于迷路的问题。第二个是我们在遇到危险的时候,我们会遇到一些紧急的事情,之前我们在水下遇到塌方,我们会有什么解决方法呢?那就靠我们的运气,但是我们在整个过程中会有一些预防措施的,会使用头盔这样的防护设备。如果遇到一些突发的情况,我们会提前做一些周密的计划,可能判断会遇到什么问题。
问:我想知道您这一幅竖井的图片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会有光?这些光为什么会这么均匀?这个角度是怎么拍的,为什么这么美?
答:谢谢。这一幅图的形成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这个洞穴是在清镇,整个形成的过程将在我们下一场讲座由我们的专家周文龙老师给大家讲述。对于我来说,我认为能做到的事情就是我认识这个是石头,这个是水,我不会把石头和水认错。但是周老师会告诉大家这块石头十年前是什么样子?100年前是什么样子?一万年前什么样子?而它之后是什么样子?他会给大家讲述这样一个过程。我们进洞穴的时候需要我们的灯光,这样我们才能看到我们所观察的样子,然后我会去捕捉到这个灯光和岩壁上面,这个岩壁所形成的机理,这个洞穴的形成是水的冲刷,滴水石穿,这是最好的一个例子,不知道这样的解释对不对。
(小朋友)问:你们带的食物那么少,你们是怎么吃饱的?
答:其实吃东西是维持自己生命最基本的需要。是不用吃饱的,我们只要吃个五分饱就够了。因为我们还需要用我们的体力去进行其他的活动,在整个消化的过程中需要消耗一定的能量,如果你吃得越多,你就消耗得越多。吃饭也需要找到一个平衡,刚好够就行,自己不用吃得太饱,谢谢!
问:人类学里面有一个话题叫《心理与自信》,我们在中学时候学了一篇柳宗元的课文叫作《小石潭记》,是因为想探索世外桃源,他才一次次地去探索,所以才写了一系列的文章。我想问一问:你做了那么多的探险,是不是有这么多的力量,就是想知道自己想更多的诸如世外桃源这样的东西?是不是有这样的力量在支撑着你,如果没有这样的力量的话,你能不能把这个事情继续往下走?
答:非常感谢。这应该是今天比较难的一个问题。我不知道这样理解对不对,不管是寻找世外桃源也好,还是去拓展人类的生存空间、生存边界也好,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可能表达的差异不一样,之所以为什么要去寻找一个世外桃源,因为我们现在所处的环境多少有一些问题,不管是能源还是资源问题,所以我们需要寻找一些外拓。我们人类最早的家园就是洞穴。我们走出洞穴,洞穴外的就是我们的世外桃源,所以说洞穴对我们人类来说是最重要的摇篮,地球何尝不是我们的一个摇篮,我们整个历史都要在地球上度过。其实在洞穴里和在宇宙中是很相似的一个空间,或许有一天,未来的我们真的会离开地球这个“摇篮”,就像当年的祖先离开“洞穴”一样。不知道这样说能不能很好的回答您,谢谢!
问:请问你们是用什么现代的技术到达白雨洞的洞底的?来回需要多长时间?
答:我们并没有用非常现代的技术。探洞沿用的技术叫SRT,是在20世纪40年代就已经形成的一种技术,到现在已经比较完善了。通过绳索我们可以携带最少量的设备,用对环境影响最小的方式,下降到地下深渊并安全的返回。现在基本上就延续了它的标准。白雨洞的往返大概需要一天的时间,整个过程最麻烦的是返回,返回的过程中会很危险。探险是一个小心而细致的活,我们也希望以后能有更好的设备,去帮我们完成这个工作,我相信会有更多的人去参与到洞穴探险拍摄中来,也会拍摄出更多、更优秀的作品,谢谢!
(文字已经主讲人审阅)
文字记录:董佩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