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介||吴正光:《贵州村寨保护实录》

来源:本站 作者:贵州博物馆-黄镇邦 阅读:2809次 发布时间:2024-04-07

吴正光(笔名“巴娄”)著,贵州省博物馆编《贵州村寨保护实录》于近期由文物出版社出版。本书系贵博学人丛书之一。

本书分为“田野调查录”“保护思考录”“媒体传播录”3个部分,作者称之为“调查、研究和宣传三大板块”。自1980年以来,吴正光先生陆陆续续在报刊杂志发表了800多篇与村寨保护、研究和村寨文化宣传相关的文章,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书就是他从其中精选了180多篇编辑而成的。

“田野调查录”内容涉及传统节日、文化娱乐、婚恋习俗、侗寨标志、村寨礼俗、崇拜文化、传统民俗、环境保护、民居建筑、屯堡文化、服饰头饰、贮粮方式、摩崖石刻、传统工艺等。一篇篇实地调查日记,短小精悍,图文并茂地展现了贵州这片土地上特有的文化符号。一些文章,虽然没有配图,但是寥寥数语就讲清了这些文化现象的来龙去脉。“卡仨”一文,就这样叙述苗族婚礼第三天的活动:

婚礼进入第三天,客人回家。

这天早上,新郎的姊妹或嫂子带新娘去水井挑水。水不必满桶,象征性地舀几瓢就行了,目的是叫新娘去“认井”。

吃过早饭,客人回家。客人离开寨子之前,主人成群结队“卡仨”(即拦歌)。从大门口一直到寨子边,层层设卡,道道布防,向客人“讨歌”。按习惯说法,客人“要过一块石板留下一首歌”。因为送亲的多半是姑娘,所以“拦歌”的多相应是小伙子。中老年人只是看热闹,不参加“拦歌”。拦到了一定时候,歌词的内容就逐渐转换到情歌上来了。这时,老人有意回避,好让青年们无拘无束地倾诉爱慕之情。

“卡仨”队伍中,“把曲”最活跃。现在是他大显身手尽情搞“报复”的时候了。哪个画过他,哪个画得凶,他心中都有一本账。报复的手段是“讨歌”。“讨”了一首又一首,就是不能放你走。小伙子们当然大力支持他,把姑娘们“卡”得回不了家。但是,又不能回主人家吃饭。送亲的姑娘,饿着肚皮,深更半夜摸回家是常有的事。纵然如此,也很高兴。在爱情的道路上,她们是多么珍惜这良辰美景呵!

“保护思考录”为作者基于工作实践对文化保护所作的反思。

“媒体传播录”内容包含保护村寨文物、开展学术研究、考察民族村寨、抢救乡村文物、举办专题展览、建立专题馆室、关注郎德现象、拓宽保护视野等,将自己组织、参与或见闻的村寨文化保护行动和成果及时报道,与社会分享。

就内容而言,本书可谓包罗万象,乍一看,各部分所叙述的文化现象似乎显得有些重复。但是,逻辑是十分清晰的。作者坦言,之所以这样布局谋篇,就是首先要让读者在第一部分“对贵州(村寨文化)心生好感”,第二部分知道“为什么要保护村寨文化,怎样保护村寨文化”,第三部分熟识“贵州村寨文化的保护历程”并心生“要积极参与村寨文化保护行动”之感。

在本书的序言,《光明日报》原总编辑何东平、贵州省博物馆研究馆员梁太鹤两位学者从不同角度介绍了吴正光先生的业绩、治学精神和本书的重要价值。梁太鹤先生还以优美的笔调描述了作者“巴娄”沉浸在母语文化的一个片段。这里就不再多言本书价值……现在,让我们托起《贵州村寨保护实录》,细细品读“卡仨”等文章。正在翻阅本书的你,定能感受到,吴正光先生正是沉浸在各民族的文化氛围中写出本书的大多数作品的,一篇文章就是一次情感流露,折射出作者饱满的文保情怀。

1712540281424350.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