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奇遇记!“2024博物新知计划”科普互动展在贵州省博物馆开启

来源:本站 作者:贵州博物馆 阅读:835次 发布时间:2024-08-08

转载于:新华网

新华网8月7日电(刘觅觅 实习生郝峻)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课堂,还应该包括对历史文化的回看与追溯,以及对现实世界的体验和探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研学热”、假期打卡博物馆等作为一种创新的实践学习方式,引发了众多大朋友与小朋友的广泛参与。

近日,由新华网与猿辅导素养课联合打造的“方寸课堂 博物新知——国宝奇遇记”主题科普互动展正式落地贵州省博物馆。鼓励孩子走进博物馆,在真实场景中探索新知,促进科学、人文素养综合发展。同时以科技赋能,打通线上线下渠道,很多没有机会亲临现场的小朋友也可以参与其中,通过博物新知计划收获满满。

贵州省博物馆

      贵州省博物馆作为综合性博物馆,藏品面十分广泛。有历史久远的古生物化石,有少数民族的蜡染刺绣作品,也有大量考古出土文物。同时,贵州作为红色文化大省,馆内自然少不了与革命历史文化相关的文物。

       城市在不断地前进变化,文物则记录下变化,将历史和现代融合。贵州省博物馆依托深厚的历史沉淀以及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为此次展览的高质量完成提供了坚实保障。

“国宝奇遇记”实景课堂现场

     按下计数按钮,开启有趣的国宝奇遇记。小朋友按下按钮后手举纪念品扇子合照。

       成语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比如“夜郎自大”这个成语就出自贵州古老的本土文化——夜郎文化。博物馆中的许多文物也与成语有关联,在《人文知多少》板块中,小朋友通过仔细观察文物特征猜出对应汉字,找出隐藏的成语,翻动展板学习成语中隐藏文物的寓意。用文物学成语,从成语中感受文物魅力。

       文物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保护和修复文物就是保护我们的历史和文化,而文物的修复过程往往都蕴含着古代工匠的一套工作流程。在《思维大挑战》板块中,将西汉铜温炉文物二创融入画面设计中,孩子们通过滑动滑块进行文物修复。这一环节不仅让孩子们清楚文物修复的过程、感受文物散发的魅力,同时更能体会到令人叹服的工匠精神。

       在《玩转趣味双语》板块中,选取3-4个动物造型的文物图片进行二创,通过展板上的故事场景,孩子们在字母表中拼出正确单词。

      小朋友们拿着《文物新知手册》学习上面的知识,了解贵州省博物馆的相关文物历史,并且将闯关成功的印章盖在上面。

       此外,活动的社交属性也得到了充分体现。参与者通过微博、小红书等社交平台分享自己的体验与收获,不仅让更多人了解到了“2024博物新知计划”,也促进了参与者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形成了一种良好的文化传播氛围。

小朋友闯关成功后,开心地在打卡点合影留念。

       大朋友和小朋友们在参加活动、观赏文物的同时,将自身也带入到当时的年代,感受历史文化发展的奇妙魅力。

      “国宝奇遇记”活动在贵州省博物馆持续开展一个月,也将在其他博物馆陆续展开。随着活动的持续深入,“2024博物新知计划”将不断激发更多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重要纽带,让更多人在探索与学习中拥抱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