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本站 作者:贵州博物馆-办公室 阅读:7095次
30
September
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也是检验真理、唤醒民众、开创新局的伟大远征。贵州是中央红军长征中活动时间最长、活动区域范围最广、发生重大事件最多的省份之一。在这个伟大的历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央红军转战在贵州4个多月的时间,书写了彪炳史册、光耀千秋的伟大篇章。
国庆之际,我们选取了三首长征中关于湘江之战、遵义会议及四渡赤水的诗词分享给您,贵博与您一起在诵读下深刻了解和领悟长征精神。
《长征》
文/欧阳文
秋风飒飒战马鸣,红军被迫远征行。
突破四道封锁线,飞越五岭占黎平。
强渡乌江跨天险,攻占遵义救黔民。
打败军阀王家烈,消灭侯旅“双枪兵”。
音频:
欧阳文(1912年-2003年6月12日),湖南省平江县人,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红三军团第三师政治部宣传员,一团宣传队队长,二团俱乐部主任,红一军团第四师十二团连政治指导员、团总支书记、师政治部组织科科长等职。1934年10月参加了长征。
创作背景
1934年10月上旬,中央红军主力各军团分别集结陆续出发,中共中央和红军总部及直属纵队离开江西瑞金,至11月15日突破了国民党军三道封锁线,然而李德等领导人一味退却,消极避战,使红军继续处于不利地位,中央军委决定抢渡湘江。为掩护部队渡过湘江,欧阳文随部与敌人一连激战7天,终于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围追堵截,突破了敌人的第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后,部队突然遭到广西敌军的袭击。欧阳文临危不乱,沉着应战,激战一天直至主力部队完全通过才撤出战斗。经浴血奋战,于12月1日渡过湘江,即第四道封锁线。由于连续苦战,红军由8万余人锐减至3万余人。1935年1月4日,欧阳文所在团打垮黔军侯之担部,抢渡乌江天险,占领了遵义、桐梓等城。此时此刻,红军终于脱离险境,迎来十多天的休整。这首诗正是欧阳文回顾长征以来艰苦备尝的转战征程,满怀激动的心情写下的。
1月15日到17日,党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当遵义会议精神传达到部队后,全军欢欣鼓舞。欧阳文同团长谢嵩、政委苏振华一起高唱“炮火连天响,战号频吹……”等威武雄壮、慷慨激昂的歌曲,挺胸昂首,阔步前进。
后来,欧阳文在回忆长征时,激动地说:“长征是一段不朽的岁月,是一部英雄的史诗。我有幸经历了这亘古未有的长征,经受了人间最艰苦的考验,生命得到了最大的锻冶和升华。”而欧阳文的长征诗,就是这举世无双的浩瀚史诗中的一朵浪花,也是他自己走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真实记录。
《七律·历史转折》
文/伍修权
铁壁合围难突破,暮色苍茫别红都。
强渡湘江血如注,三军今日奔何处。
娄山关前鏖战急,遵义城头赤帜竖。
舵手一易齐桨橹,革命从此上新途。
音频:
伍修权(1908年3月6日—1997年11月9日),湖北武昌人,是著名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领导人,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外交家。1925年10月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31年5月,回到中央苏区,历任瑞金红军学校第一期连指导员、军委模范团政委、军委直属第三师政委、福建军区汀(州)连(城)分区司令员兼政委等职务。1933年秋,任共产国际派驻中共中央军事顾问李德的翻译。1934年10月,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1935年1月,中央红军到达贵州遵义,中共中央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担任翻译工作的伍修权列席会议。
创作背景
这首《七律·历史转折》,是伍修权参加长征和遵义会议的亲身感受,对红军在长征初期的艰难处境和遵义会议召开的重要历史意义作了真实、形象的描述和概括。诗的前四句表现了红军在博古、李德指挥下遭受的巨大损失和陷入的困境,后四句描绘了遵义会议后确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和中国革命的崭新变化。伍修权的这首诗,既是对遵义会议这段艰难曲折、转危为安历程的真实描述,也是毛泽东开始走上全党全军领导岗位的真实记录。
《忆秦娥·娄山关》
文/毛泽东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音频: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湖南湘潭人。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这个改变了二十世纪世界格局、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一代天骄,不仅是伟大的政治家、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哲学家,同时也是一位浪漫主义诗人。作为政治家,毛泽东是诗人政治家。作为诗人,毛泽东是政治家诗人。
创作背景
毛泽东1935年所作的这首《忆秦娥·娄山关》描写了红军长征中征战娄山关的情景。遵义会议后,红军经娄山关北上,原准备渡过长江,没有成功,就折回再向遵义进军,在途中经半天激战打败了扼守娄山关的贵州军阀王家烈部一个师,乘胜重占遵义。
这首词写的就是这次攻克娄山关的战斗。上阕描写了红军向娄山关进军时的战前气氛,融入了作者当时的沉郁心情。一开始三个字“西风烈”,悲声慷慨高亢。接着第二句长空浩大无涯,大雁哀鸣,一幅晓月寒霜图陡然而生。词中的“西风”“雁叫”“霜晨”,都是当地2月间的真实情景。第四句和第五句,诗人用“马蹄”“喇叭”代表红军,马蹄与军号声远近唱和,在这霜华满地、残月当空的风景中,长征壮怀激烈犹如易水之寒,又用“碎”与“咽”形容心境,用字凝炼准确,情景相得益彰。下阕写红军越过娄山关天险的豪迈气概和娄山关的壮美景色。起始两句指明即便关山漫漫,长路艰险,但已下定从头做起的决心。“从头越”这三个字凝结了内心的奋发崛起之情。最后两行让人有一种仿佛亲眼见到诗人伫立于娄山关之巅看见了如海的青山,如血的夕阳。 整首词构思精巧,情景交融,气象雄浑。它既是一幅壮丽的进军图,也是一首雄壮的革命进行曲。
时至今日,我们读这首词,仍然能被作者的革命情怀深深打动。虽然当下我们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但现在的中国,与世界对话,不断活跃在世界舞台的中央,越来越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
红军长征在贵州,是长征这部壮丽史诗中的光辉一页。2022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3周年,也是红军长征胜利86周年。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通过品读诗词了解历史故事,重温长征精神。80多年来,贵州的优秀儿女们,沿着革命先辈的足迹,前赴后继,为民族的独立,为国家的富强,为百姓安康,做出积极贡献,让长征精神代代相传。
文字:田潇、宋佳、黄春艳
音频:李浩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