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作者:贵州博物馆 阅读:63次 发布时间:2025-09-30
2025年,时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与“九一八”事变94周年。在此重要历史时刻,贵州省博物馆于9月18日举办第83期贵博讲坛,特邀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毛泽东思想生平研究分会副会长覃爱华先生主讲“北上抗日:红军长征的正确方向”,带领观众重温关键转折岁月,理解长征方向的深远历史意义。
一、北上抗日是中国共产党面对中国革命主要矛盾发展作出的必然抉择
1.九一八事变前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的严峻形势
1894年日本借朝鲜东学党起义挑起甲午战争,清军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后,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剧;继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逐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00年《辛丑条约》更使民族危机空前深化。1911年辛亥革命虽开启现代中国社会变革,然因其不彻底性,革命后中国陷入军阀混战与帝国主义势力割据的困境。
以统一中国为目标的北伐战争
民国初年政局动荡,1916年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为直、皖、奉三系混战割据。五四运动后社会统一呼声高涨,1924年国共合作在苏联支持下改组国民党、建立黄埔军校,为北伐奠定基础。1926年国民政府以蒋介石为总指挥发动北伐战争,旨在推翻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等军阀势力,实现国家统一。
大革命失败后国共分裂与内战
1927年北伐期间国共关系破裂,南京国民政府名义统一但内部分裂。1927年秋至1930年夏,中共随即发动南昌起义等武装斗争,建立井冈山等多处根据地,红军发展至七万余人,连续挫败国民党军的“进剿”“会剿”。1930年3月中原大战后,蒋介石两次对中央苏区“围剿”均告失败。1931年7月,蒋调集30万兵力发动第三次“围剿”,毛泽东、朱德指挥红军采取“避敌主力、打其虚弱”方针,经数月作战,迫使国民党军于9月初退却,红军取得胜利。
东北的危机
1931年,吉林万宝山发生中朝农民水利纠纷,日本驻长春领事田代重德公然派兵干预,阻挠中国地方政府执法。7月1日冲突升级,日警开枪造成中国农民伤亡。日本当局借机在朝鲜煽动排华暴行,同时增兵东北制造侵略舆论,使该事件成为九一八事变的直接前奏。
日军侵华图穷匕现
1931年6月,日本关东军中村震太郎大尉在兴安岭从事军事侦察时被东北军扣押,因间谍罪证据确凿被团长关玉衡下令处决。日本借此渲染“中村事件”,结合“万宝山事件”煽动反华舆论,最终成为引爆九一八事变的直接导火索。
东北军的退让与无奈
尽管日本在万宝山事件和中村事件多次挑衅,张学良仍于1931年9月6日致电东北军参谋长荣臻及东北三省政务委员会:“现在日方对我外交渐趋积极,应付一切,极宜力求稳慎,对于日人无论其如何寻事,我方务须万方容忍,不可与之反抗,致酿事端。希迅即密电各属,切实注意为要。”这就是所谓的“鱼电”。
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
1931年9月18日晚,日本关东军自导自演炸毁沈阳柳条湖段的南满铁路,反诬中国军队破坏,随即向东北军北大营发动突袭。在张学良“不准抵抗”的严令下,守军未组织有效防御,致使日军在次日上午完全占领北大营。此役东北军伤亡300余人,而日军仅伤亡24人。
由于这一不抵抗政策的持续执行,日本侵略军在不到半年时间内迅速占领东北全境(面积约128万平方公里),三千多万东北民众沦为难民。1932年3月,日本扶植溥仪建立伪“满洲国”傀儡政权,东北彻底沦为日本殖民地。
南京国民政府对此采取“军事不抵抗、外交不直接交涉”的应对策略,将希望寄托于国际联盟的调停。这一政策源于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战略思想,其在事变前后多次电令张学良,强调“以平定内乱为第一要务”,主张必须先完成“剿共”和内部整合,再应对日本侵略。
2.抗日救亡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基本方略
中国共产党在九一八事变后率先举起武装抗日旗帜。1931年9月20日,中共中央发表《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强烈谴责日本侵略行径,明确提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强占东三省"的战斗口号,要求日军立即撤退并废除不平等条约。此后又连续发表宣言,揭露日本企图瓜分中国的阴谋,号召全国民众开展革命斗争。
与此同时,中共满洲省委积极组织抗日斗争,党中央派遣周保中、赵一曼等干部赴东北加强领导。自1932年起,在东北各地建立起十余支抗日游击队,这些队伍后来发展成为东北抗日联军的主力部队。尽管当时中共力量有限,但其鲜明的抗日立场与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形成强烈对比,为日后领导全民抗战奠定了重要基础。
3.红军长征从求生存到北上抗日的转变
自九一八事变起,中国共产党持续领导抗日斗争,先后发表《对日宣战通电》及《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入华北愿在三条件下与全国各军队共同抗日宣言》。然而,由于国民党政府坚持“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对红军进行军事“围剿”,致使红军直接对日作战受阻。在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为保存实力,中央红军被迫实施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宣言》 《我们是中国工农红军抗日先遣队》
1934年7月15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和中国工农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以毛泽东、朱德名义发表《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宣言》。同日发布的《我们是中国工农红军抗日先遣队》布告,现存于浙江省博物馆,明确提出了反对日本侵略、反对国民党卖国政策、号召全民抗日等纲领。该布告由红七军团改编的抗日先遣队在北上途中用作宣传材料,在闽浙赣皖地区开展抗日动员,是体现红军早期抗日主张的重要历史见证。
北上抗日方针的实现
1935年6月,红一、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后,中共中央立即发表抗日宣言,明确北上抗日方针。张国焘拒绝执行中央决定,擅自率部南下并另立“中央”,导致红军分裂。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纠正错误路线,实现三大主力会师,为全面抗战奠定基础。1937年七七事变后,毛泽东号召全党奔赴抗日前线,开启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全民抗战的新阶段。
二、红军长征贵州及遵义会议对党和红军实现北上抗日的深远影响
由于“左”倾错误领导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于1934年10月被迫开始战略转移。长征途中铸就的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和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凝聚成长征精神,成为激励党和人民的强大力量。
贵州是长征精神与遵义会议精神的重要发源地。中央红军在贵州的征程,是长征史诗中最为光辉的篇章之一。
1.红军长征贵州为抗战保存和发展了有生力量
20世纪30年代初,贵州是多民族聚居的贫困山区,交通闭塞,经济落后。当时国民党中央对贵州控制力弱,地方军阀王家烈政权为维持统治开放鸦片种植,导致经济畸形发展。蒋介石集团与贵州军阀之间以及军阀内部的矛盾,使贵州成为国民党统治链条中的薄弱环节。
红军长征贵州示意图
革命老区,红色沃土
1934至1936年间,红三军、红六军团、中央红军及红二、红六军团先后转战贵州,活动时间达18个月,行程约一万四千里,是红军长征途中经历时间最长、活动范围最广、发生重大事件最多的省份。
红军在贵州广泛发动群众,开展土地革命,建立革命政权和武装,使贵州成为红军转危为安的战略要地,也为这片土地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贵州革命老区人民的牺牲和贡献
贵州作为红军长征途中活动时间最长、范围最广的省份,各族群众在极端困难条件下全力支援红军,为中国革命作出重大贡献和牺牲。滇黔桂边区军民在恶劣环境中坚持斗争,黔东苏区为红二、六军团会师及湘鄂川黔根据地创建奠定基础,黔北苏区为遵义会议这一历史转折付出巨大牺牲,黔西北苏区则为红二、六军团的休整和战略转移提供了重要支撑。
贵州抗日救国军部分指战员赴抗战前线
1936年2月底,红二、红六军团撤离毕节时,贵州抗日救国军司令周素园、参谋长邓止戈率领二支队跟随红军进行战略大转移,行至赫章平山铺时,二支队被编入红军参加北上长征,参加了三大主力长征胜利会师,奔赴到抗日第一线。
红军长征在贵州的伟大意义
党和红军实现伟大转折,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新征程。
传播真理,撒播下革命火种。
是红军长征北上抗日的重要阶段,休养生息,壮大了抗战的力量。
实践党的民族和宗教政策,得到各族人民的真心拥护。
开始形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中国革命一步步走向胜利。
独立自主,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阶段。
2.遵义会议奠定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流砥柱的关键基石
《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45年4月20日中国共产党第六届中央委员会扩大的第七次全体会议通过
遵义会议集中纠正了军事与组织上的错误,确立了以毛泽东为首的新中央领导,是党的重大历史转折。这一转变使党得以胜利结束长征,克服张国焘分裂路线,挽救陕北根据地危机,并正确领导了后续的抗日救亡运动与统一战线工作。
会议后,毛泽东领导的政治路线完全正确,“左”倾错误被逐步克服。通过整风运动和党史学习,党从思想上肃清了历史错误,达到空前团结与统一,成为不可战胜的力量。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2021年11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
1935年1月,中央政治局在长征途中召开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初步形成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启了党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新阶段。会议在最危急关头挽救了党、红军和中国革命,为后来战胜张国焘分裂主义、胜利完成长征及开创革命新局面奠定基础,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红“二、六”军团“盘县会议”会址原貌
红二红六军团的盘县会议
盘县会议作出的渡江北上是面对“两个正确”抉择的结果。这一决策使红二、六军团摆脱孤军奋战的困境,顺应了抗日救国的新形势,对促进红军三大主力会师、迎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高潮及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具有重要促进意义。该会议不仅是红二、六军团长征中最重要的会议,也是党和军队历史上一次具有深远影响的会议。
遵义会议精神的丰富内涵
作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组成部分,遵义会议精神的基本内涵是:坚定信念,坚持真理,独立自主,团结统一。
三、北上抗日的历史意义及启示
1.北上抗日的历史意义
北上抗日,向中国人民和全世界宣告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是正义之师,是中国民族解放战争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主力军和先锋队。
北上抗日,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也彰显了优秀中华儿女坚决抗击日本侵略的决心和勇气。
北上抗日,顺应了中国革命主要矛盾变化的历史大势,实现了革命重心由南向北,向斗争前线转移的目标。
红军长征和北上抗日,保存和发展了革命力量,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创造了必要条件,从而开辟了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新阶段。
2.北上抗日的启示
在实现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必须进一步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和遵义会议精神,坚定信念、不怕牺牲、敢于斗争、团结奋进,才能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艰难险阻。
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做到“两个维护”,保持正确的方向,拥护正确的领导,这是我们迎接辉煌未来的底气和最大政治保障。
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真正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才能实现得民心者得天下,守民心者固天下。
必须坚持统一战线法宝,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早日实现祖国统一大业,进而维护世界和平。
交流互动
问:有网络言论称,八路军、新四军在抗战中“游而不击”,只为保存实力。请问该如何看待这种说法?
答:关于“八路军、新四军游而不击”的说法不符合历史事实。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主要承担敌后作战任务,这是由当时敌我力量对比和战略分工所决定的。
在抗战期间,八路军、新四军和东北抗日联军共歼灭日军约52万人。虽然歼敌数量少于正面战场,但这与作战环境和任务性质密切相关。部队从最初的十余万人发展到近百万人,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坚持作战,付出了巨大牺牲。
以彭德怀指挥的百团大战为例,此役歼灭日伪军2万余人,八路军自身伤亡1.7万人。此外,八路军、新四军还积极开展破袭战,摧毁大量敌军据点,破坏交通线,有效牵制了日军兵力。这些事实充分证明,“游而不击”的说法既不符合史实,也有悖于客观公正的历史评价。
(整理文字已由专家本人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