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本站 作者:贵州博物馆 阅读:697次 发布时间:2025-08-04
2025年7月,贵州省博物馆编著的《贵博论丛(第四辑)》论文集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贵博论丛(第四辑)》开本720mm×1010mm,彩色印刷,34.8万字,正文373页,定价168元。《贵博论丛(第四辑)》从历史考古、绘画书法、陶瓷鉴赏、民族文化、文物保护、展览展示、文博发展、社会教育八个视角,收录贵州省文博行业从业者撰写的学术论文、考古简报共24篇。
在《当前国有博物馆陈列展览项目管理探析——以贵州省博物馆基本陈列改造提升为例》中,李甫以贵州省博物馆基本陈列改造提升项目管理实例作为切入点,对当前国有博物馆陈列展览的特点及存在的困境、项目采取设计施工一体化的必要性进行分析,阐述了陈列布展施工管理中重点关注的问题及解决路径。张合荣《贵州考古出土的龙文化遗物》指出,作为一种强势文化的代表器物,龙形文物基本出现在统治者和贵族等阶层,底层普通大众生活中使用龙形器物的情况异常少见。因而我们不仅可以管窥陪葬有龙形文物的墓主的身份等级,还可通过这些龙形文物出土地域的分布,进一步分析古代不同时期行政中心的设置和变迁情况,为政治制度史的研究提供基础。吴小华的《贵州历史的考古学观察之新石器时代》,力图通过最新的考古材料对贵州新石器时代的历史、文化、生计模式以及与周边地区同时期文化的关系等诸方面进行一定程度的镜像复原,以期窥探这一段历史的大致面貌。杨洪《贵州战国秦汉时期考古发现与研究综述》将贵州战国秦汉时期的考古遗存以时间为序,大致梳理其发现与发掘资料,以对贵州自1954年至今70年的战国秦汉时期考古工作及发掘成果有大致了解。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界现有研究成果,从关于夜郎的综合论述和墓葬研究两大方面进行成果梳理,其中墓葬研究部分进一步细分为重要土著墓地或墓葬研究、可乐套头葬研究、青铜文化族属研究、地望考释和地理分布研究、宗教和交通研究、族群关系和文化交流研究及出土器物研究七个方面进行详述。通过以上对贵州战国秦汉时期考古资料和研究成果的梳理,可大致了解贵州战国秦汉时期考古遗存的分布和特征,及基于此的考古学文化研究方面的成果。本文具有索引作用,有助于厘清贵州该时段的文化面貌。胡进《清代贵州土司承袭文件解析》是其在文物调查征集工作中,发现一批清代咸同时期贵州朗溪长官司的承袭材料,有供状、亲供、印结、甘结等,对这些文本的真实性及流传过程等进行梳理,认为其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黄镇邦在《“古文字”抄本〈王玉连〉的族际交往交流面向辨析》中指出,20世纪二三十年代,布依族私塾教师沿用先民借用汉字创造方块“古文字”编写摩经抄本的方法,改编汉族地区流传的地戏唱本,形成包括《王玉连》在内的文字版布依语叙事长诗。抄本编者为使文本更易于认读,还利用汉字六书重新改造了部分方块字。布依族抄本是族际交往交流的产物,便于在本地乡村传播儒家忠孝伦理,促进文化交融,《王玉连》案例表明,族际交往交流交融能够为本土语言文字注入生机,让本土文化活态发展。